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金降费这事,今年不少公募基金已经陆续开始进行了,大家对此讨论也很多。

很多人说这是让利了,也想吸引更多的散户资金,但这事本质上就是在试图修复信任危机,包括前阵子大家热议的“基金净值估值功能取消”也是同理。

但降费让利,真的可以修复信任危机吗?如果是你,你会买单吗?

除了降费让利,还有一些银行理财出了类似“不赚钱不收费”的骚操作,听我展开说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造成信任危机的原因及修复措施

想当初大家为何会一窝蜂的都去买基金,还不是因为19-21年那波大涨让很多小白基民尝到了甜头,以为随随便便买个基金就能轻松赚钱。

造成这信任危机的背后推手,我认为无非以下三个。

大部分权益类基金业绩让人失望

把市场上所有公募权益类基金成立以来收益拉出来,可以获得下图:

(权益类基金指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基金及平衡型基金)

虽然成立时间各有不同,不过成立以来的收益如果太多都是负的,也足以见得基民踩坑概率有多少。

如上图所示,负收益的基金数量甚至超过了50%(图中浅蓝色、橙色以及灰色部分),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权益类基金成立以来都在亏钱!

这样的总体业绩,也就造成了基民踩坑概率大幅上升。

那为什么这么多基金业绩如此拉胯呢?除了基金经理本身能力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太喜欢在市场高位的时候发行基金了。

对基金公司来说,市场高位确实是一个吸引韭菜进场,大量买买买的好时机,但这也造成了很多新手在天花乱坠的宣传+市场火热的氛围下不分青红皂白就进了场。

基金不管成绩好坏,基金经理都能挣钱

基金经理的收入有一部分就是基金管理的费用,还有他进行操作的费用,当基金规模越大,基金经理换手率越高,产生了手续费,基金经理也能从中获取收入。

所以即使基金业绩较差的情况下,只要有规模,有操作空间,基金经理都能获得收入。

虽然规模越大,基金经理的收入就越多,但靠着单押行业让规模冲上来的基金不在少数,规模大起来后有些基金经理可能会选择躺平,毕竟规模摆在那,收入也不错。

老鼠仓等违规操作让人担忧

老鼠仓的事件不多,但这种事即使偶有发生也会给行业信任带来巨大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新闻大家随便上网看看都能找到,所谓基金方面的老鼠仓主要是指基金经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将持仓信息提前透露给他人,让他人低位买入后基金的资金才进场,抬高股价后套利离场。

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到基金公司、基民的利益,也属于涉嫌内幕交易刑事犯罪。

当然,我们国家的监管也不是吃素的,对于这些会影响行业信任的行为,监管一一直在想办法整改和规范。

修复措施:加强利益关联

为了加强基金经理和基民之间的利益关联,22年6月1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中,有对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的绩效薪酬购买自有基金等方面的要求:

说人话就是基金经理要拿用自己绩效(不少于30%)来买自家公司的基金,优先购买本人管理的!不仅基金经理,基金公司里的高管以及主要部门负责人也要买自家公司的基金,而且是买的权益类基金为主。

并且这不是只买一次,而是每年都要这么买。

虽说这个规定无法提高基金经理能力,但至少会让基金经理更用心去做业绩,毕竟他自己的钱也在里头,可能还有领导们的钱,所以更得用心。

另外,有些头部基金公司也在尝试把“客户盈利比”纳入销售考核体系。

这些修复措施都会加强各方的利益关联,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很多老鼠仓的情况。

修复措施:基金降费

与监管强制规定不同,基金降费是基金公司为了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想出来的方法。

基金降费让利本质上也是为了

①减少手续费对基民购买欲望的限制;

②A类基金因为手续费是在申购时自动扣除,会造成一买进去就先绿的观感,降费可以让这个亏损看起来小一点;

③提高基金更快“变绿为红”的概率,改善基民的持有体验;

④扣除的手续费少了,自然基民拿到手就多了。

看起来基金降费是在让利于基民,实际上也就是在跟大家说“快看啊,我家更便宜,选我家,我家能让你赚得更多点”,这样一形容,感觉像在菜市场买菜。

这事也不仅在基金有,前段时间一款名为【招卓价值精选】的银行理财产品(类公募基金产品),它说明书中的这一项引起了热议:

这意思就是“不赚钱不收你管理费,等赚钱了我再收”,这等好事谁看到第一时间不会有些心动?

但冷静下来也会发现,到底还是业绩重要,要是不收我管理费但也一直亏钱,对投资者来说又有何用呢?

更何况银行理财的坑我之前可说了太多了,慎重选择。

投资者对于行业的信任恐怕不会因为这点蝇头小利而有所变化,毕竟基民买基金不是为了少扣点手续费,而是实实在在赚到钱,基金经理的能力是否足以长期给基民带来满意的收益,才是基金是否能留住基民,能否被基民信任的关键。

修复措施:基金净值估算功能取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基民最近也都发现了这个事,不少银行和投资APP都下线了基金净值估值的功能,这事吧,我看是好事。

之前有不少基民会看了估值后发现与最后实际结算的结果完全不同,甚至有时候是估值是正的,而最后发现自己当天却又亏了钱,这时候有些基民不明就以,还在疯狂猜测基金经理是不是偷吃。

这个问题我之前还专门出文章说过:真的有基金经理,偷吃了你的基金净值吗?说白了,这个净值估算功能确实是毫无意义。

在半年报和年报刚公布的时候,持仓都是没那么大区别,这个净值估算还能估个七七八八,但是当时间越久,这个估算就越没有意义,因为它依托的依然是之前半年报或年报公布的持仓信息,根本不准确。

甚至有基民会看着这个估算结果来操作,不准确的信息如何能带来正确的操作呢?并且这个功能还经常会带来一些莫须有的骂名,实在也是影响人的心态。

这个功能的取消我觉得不错,第一是避免给基民造成误导,第二是不要因为错误的信息让基民对基金经理失去信任。

搞钱基地有话说

基金降费、基金净值估算功能取消,这些操作都是在修复行业信任危机,但实则作用甚微,真正想赢回信任,只能靠实力说话。

与其想办法如何让利、如何修复信任危机,不如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业绩,也尽可能在市场高位时少发点忽悠人的基金,这样才会让信任长存,而不是等信任没了再来想着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