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李儇是大唐灭亡的最重要推手,这位唐朝历史上即位年纪最小的皇帝,做出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
比如,他曾经沾沾自喜地宣称:“假如进士科有马球项目,朕去参加科考,一定是状元。”
身边有个叫石野猪的伶人讽刺道:“可万一主考官是个尧舜一样的贤人,你不光当不了状元,恐怕还要被骂成孙子。”
堂堂帝国的皇帝,居然被低贱的伶人公然毁损。有意思的是,唐僖宗很有风度,一点都不生气,平常都戏谑惯了,哥们嘛。
这位“马球进士科状元”皇帝,还曾经做过一件骇人听闻的事——击球赌三川。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义军眼看就要攻入关中,唐僖宗决定重温老祖宗的“光荣传统”——逃跑,到四川避难。那就得有贴心人替自己打前站,于是三川节度使的人选成了焦点。
那时候的大唐四分五裂了,天府四川是朝廷最富庶的安乐窝,尤以西川节度使最是肥差,该派谁去呢?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太上皇”田令孜提出四个候选人:陈敬瑄、杨师立、牛勖、罗元杲,都是老田的心腹,其中陈敬瑄还是他的亲哥哥。
别以为我写错了啊,田令孜是宦官,入宫前姓陈,入宫后拜了干爹,改姓田。一个太监怎么会是“太上皇”?唐僖宗称呼田令孜为“阿父”,人家都叫爹了,你管得着吗?
为了选拔的公平、公正,唐僖宗想出了一个妙计:打马球,谁率先进球,谁就有优先选择权。
佩服吧?潼关杀声震天、狼烟滚滚,小李同学居然如此淡定,就好像黄巢是来向他朝拜似的。
在唐僖宗的亲自主哨下,“大唐扯蛋杯马球大奖赛”完美落幕,冠军陈敬瑄选择了西川,亚军杨师立选择了东川,季军牛勖选择了山南西道。
估计李世民在地下气得脑溢血发作:我李家就没人了吗,弄这么个丢人的玩意儿杵在那里晒脸?
按理来说,李儇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因为他非嫡非长,怎么排也轮不到他。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上位的呢?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咸通十四年。
那年的七月十六日,一代“玩主”唐懿宗把自己玩垮了,生命进入倒计时。
唐朝的昏君不少,但大多数还算有边界、有底线,除了以下三人:唐敬宗无边界有底线,唐懿宗有边界无底线,唐僖宗无边界无底线。
唐懿宗的边界就是不瞎玩,人家比较专业,就喜欢酒宴、音乐,不像儿子唐僖宗,无所不玩。
在有限的“专业”范围内,唐懿宗玩出了新高度,突破了新底线。
这伙计有一支五百多人的乐队,常年跟在他屁股后面跑。他好喝酒,也喜欢“与民同乐”,皇亲国戚们由此成了重灾区。
皇帝赏酒喝咋还受灾了呢?原来这家伙是个神经刀,随时抽冷子一道圣旨下来:咱去华清池喝、咱去奉天嗨皮……也不管外面天亮不亮,酒桌上的人清醒不清醒。
时间久了,“灾民们”睡觉都不敢脱衣服,行李箱常年准备着,随时紧跟皇帝的脚步,你说谁受得了?
唐懿宗还特别讲排场,每次出行林林总总的随员常常多达十余万人,一路吹吹打打,让人误以为皇帝又驾崩了呢。
这一回,终于唐懿宗真的快要玩崩了,人们这才惊讶地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玩主死了,接班人是谁?
但这种事谁也不敢开口问:你都这副死样了,赶紧交代后事嘛。谁嫌自己的命长?于是就拖着,掐着手指数唐懿宗还剩几口气。
这一拖就拖了两天,七月十八日,唐懿宗的神志终于“稳定”了,你咋叫他都叫不醒,超稳,除了还有点神经刀式的呼吸,跟死人差不多了。
这会儿他有脾气也发不了了,于是有人长舒一口气:快请太子爷监国。
太子爷?哪来的太子爷?原来,就在这两天,神策军左右中尉刘行深、韩文约,伙同马坊使田令孜,替唐懿宗拟定了接班人,即唐僖宗李儇。
唐懿宗有八个儿子,李儇行五,非嫡非长,不上不下,还有点不三不四,咋就相中他了呢?
这事要归功于田令孜,你别看老田只是个小小的马坊使,但脑子活,嘴皮子溜,他三言两语就说服了实权派人物刘行深和韩文约:你们要是立老大,人家也不会感激你们,如果立我们家小五,他不光感激你们,还得倚重你们,小五才11岁,你们还不得跟太上皇似的?
刘行深和韩文约一想也对,立谁不是立,放着乖巧的不用,傻啊?陛下您说呢?您不说话奴婢就认为您答应了啊,来,按个手指印……
就这样,当唐懿宗的死讯公布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不三不四的李儇居然当上了他们的主子。
田令孜为何鼎力推荐李儇呢?原来他是李儇的贴身奴仆,将李儇从小带到大,那像冯保与万历皇帝的关系一样。
李儇4岁就死了娘,很孤单,一直拿田令孜当爹,连睡觉都要田令孜陪伴,这就是他为何称田令孜为“阿父”的原因。
李儇就这样神奇地当上了皇帝,这是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三个太监就把这么大的事办了,大臣们怎么就不管?其他的皇子怎么就没人反对?太不可思议了嘛。
人们都说,中晚唐的宦官权力太大,他们可以做到任意废立皇帝,甚至做掉皇帝。其实这有点夸张,事实上这只是个别案例,大多数的境况下,宦官只是秉承了皇帝的意图行事,而不是擅自做主。
更重要的是,宦官虽然掌握兵权,但其实要受到种种限制,很难凭借武力反制皇帝,所以田令孜拥立唐僖宗绝非常态。那么,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大唐权力结构北移,外朝无力参与拥立
我们称古代的权力中枢叫“朝廷”,所谓“朝”,泛指以宰相为核心的外朝文官系统,所谓“廷”,是指以皇帝核心的内廷系统。
地理分布上,外朝官署位于宫城的南边,所以人们称外朝为“南衙”,内廷为“北司”。
外朝系统很庞大,包括三省六部,以及地方管理机构。内廷系统相对较小,主要包括皇家服务人员,以及皇帝的私人助理。
通常情况下,朝廷的重大决策由外朝班子拿主意,皇帝负责审批,在这种模式下,内廷除了皇帝,那些内廷官员(包括太监和尚书机构、禁军等)是没有实权的。
但安史之乱后,皇帝与外朝的矛盾越来越深,为了跟宰相夺权,皇帝开始扩充内廷的权力,挤压外朝的生存空间。
比如,将中央禁军神策军的军权交给太监、由皇帝直接任命使职控制地方财政、朝政决策越过中书省等等。
逐渐地,外朝丧失了决策权,沦为内廷的办事员,造成了权力中枢严重的北倾现象。
以前,皇帝立太子需要跟宰相班子商议,至少要征得大臣们的同意。比如李世民,当初想立魏王李泰,以及后来想改立吴王李恪,都被否决了。这个程序虽然苦了皇帝,但却让太子的拥立更加理性和透明。
但随着外朝沦为内廷的附庸,他们根本无法参与太子的拥立过程,甚至直到新皇登基,大臣们才第一次见到真身。
☞其次,宗室子弟被圈养,成了任人摆布的废柴
民间传言,当年唐懿宗被拥立时,有人曾经怀疑他根本就不是皇子。这种事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无风不起浪,这个“风”就是中唐以后对宗室子弟的“圈养制度”。
唐玄宗在位的时候,为了防止宗室子弟跟外朝勾结,规定所有皇子皇孙们都不许离京,而且要集中居住。于是长安陆续出现了十王宅、十六王宅、百孙院等“集中营”,宗室子弟的生活由专人负责,行动受到严格限制和严密监控。
这一招够狠,皇家子弟确实失去了参与朝政的能力,但从此也沦为废柴,除了吃喝甩仔,什么也做不了。
从史书中我们就明显看到一个现象,中唐以后,宗室子弟的事迹越来越少,逐渐地,连生卒年月、名字、封号、生母等信息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他们哪里有资格参与储位之争,难听一点说,他们就像圈里的动物,太监们挑中哪一头,拉着就走。
☞再其次,畸形的皇嗣继承制度,留下了大漏洞
就算皇子们被圈养,但作为皇储总该被特殊对待嘛,唐懿宗为何就不立太子?他在位十四年,连这点时间都抽不出来吗?
这跟中唐以后的传统有关。
当年由于武则天和韦皇后乱政,唐睿宗即位后干脆不立皇后,唐玄宗的王皇后死后也不再立皇后。唐肃宗立了张皇后,再次造成乱局,所以从唐代宗开始,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不立皇后。
皇后空缺就意味着皇帝没有嫡子,因此大多数的皇帝都是以长子身份即位。但这也带来一个漏洞,即继承法统的松动。
皇帝们其实很喜欢这么办,他们正好可以借机不立太子,免得父子龃龉。唐宣宗就直言不讳地说:“立了太子,我岂不是就成闲人了?”
他们往往撑到最后一刻才宣布接班人,这就给宦官们做手脚留下了机会。
请不要为皇帝们担心,他们不傻,宦官们做手脚的空间其实并不大。
☞最后,唐宣宗的打压之后,宦官势力走向单极世界
皇帝们倚重宦官,但绝不会让某一个宦官独揽权柄,因为内廷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没人能做到反制皇帝。
以军权为例,唐朝有禁军六军,还有神策军,相互之间有制约。神策军又分左右中尉,后来又增设左右内枢密使、观军容使。总之,皇帝会让一群太监相互制衡。
虽然在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死后,都发生过太监擅立的现象,但总体来说,那不是主流。
唐僖宗的上位显然不是这种情况,我们发现,太监们竟然没有发生摩擦,口径一致地拥立了李儇。
一种可能是,李儇就是唐懿宗临终前指定的接班人,太监们不敢违抗。另一种可能性是,刘行深和韩文约没有反对势力。
这跟唐宣宗在位时对宦官势力的打击有关,原先众多的头头脑脑都被收拾了,剩下比较规矩的刘行深和韩文约,宦官势力从多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做事方便多了。
以上四点原因,让一个本没有继承资格的昏君隆重登场了,田令孜也因此成了晚唐,乃至整个大唐都最有权势的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