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质量、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到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各高校紧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推动专业“迭代升级”,为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近日,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正式发布。除了整体排名结果之外,各省市高校的专业排名情况,也备受关注。本省哪所高校获评A+专业数量最多;哪些高校获评A+专业数量名列地方三甲,成为区域翘楚?本文提取排名榜单中A+专业数量位居前列的各省市高校,一睹他们的专业建设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省第一,实至名归

专业建设是一所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办学特色最显性的体现。获评A+的高校,无疑是该专业建设水平的塔尖,是本省市乃至全国高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典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南昌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山东大学、中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获评A+的专业数量位居所在省市区第一。

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获评A+专业的数量,远超本省其它高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58个专业获评A+,智能车辆工程、工程力学等16个专业位列全国高校第一,涵盖了机械类、自动化类、材料类、计算机类等9个专业类。哈工大数百项科技成果助力载人航天,一批优秀团队和教师入选“国家队”,教学建设资源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持续擦亮哈工大人才培养的金色名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24个专业获评A+,学校“数理化天地生”基础学科实力强劲,形成了以前沿科学和高新科学为主、医学和特色文科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厦门大学获评20个A+专业,国际商务、审计学、酒店管理等5个专业位列高校第一。

作为浙江省高校的“领头羊”,浙江大学43个专业获评A+,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应用生物科学等6个专业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一直以来,浙江大学在专业建设上扎实稳健,系统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了图灵班、智慧能源班、新神农班、公管英才班等拔尖创新班17个,新设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复合专业,推进数字法治、传媒+信息、医学+X等复合人才培养。学校还获批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基地12个,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全国优秀教材奖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近五年度排行榜稳居全国前二。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浙江大学继续立足学校特色与优势,建设一流专业,成就学生高质量的全面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大连理工大学,有18个专业获评A+,应用化学、金属材料工程、能源化学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4个专业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大工,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率达83%,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专业涵盖了理、工、经、管、文、法等10个学科门类的相关专业;在大工,有4个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水平教学实践和科研创新平台,为学生学习科研提供坚实硬件保障;在大工,有22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教育师资团队、近两届评选中共获1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优质的教学队伍带领着一代代大工学子攀登科学高峰。

势如破竹,各展锋芒

从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来看,北京的A+专业数和A专业数占据绝对优势,顶尖专业实力强劲。上海A+专业位列全国第二名,顶尖专业数量优势明显。江苏的上榜专业数位列全国第一,专业整体实力雄厚。山东、湖北、广东的上榜专业数位列全国前五,仅次于江苏和北京,且上榜专业数均超过1600个。其他上榜专业数位列全国前十的省市还包括四川、浙江、辽宁、陕西、湖南。

北上苏领跑,高教强省彰显实力

北京作为高等教育的佼佼者,聚集着众多一流高校,45所北京高校的539个专业获评A+,北京大学(100个A+)、清华大学(61个A+)、中国人民大学(46个A+)成为北京A+专业数前三的高校,高校专业建设可谓质量并进。

高校林立的上海有26所学校的237个专业获评A+,上海的高校也如这座城市一般,秉持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专业建设上彰显了顶尖高校的强劲实力和使命担当,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在A+专业数上领跑上海地区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建筑老八校”的扛把子,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城市设计、城乡规划、智能建造等专业出类拔萃,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地标性建筑,在同济人的图纸下拔地而起,熠熠生辉耀中国。王牌专业历久弥新,生态城市、绿色建筑、遗产保护等新的强势学科也正在同济生根、成长。

近年来高教水平不断提升的江苏,共有23所高校165个专业获评A+。南京大学(35个A+)、东南大学(21个A+)、江南大学(13个A+),共同扛起了江苏高校A+专业大旗。为了响应国家重大需求,东南大学全国首设未来机器人专业,该专业成为“交叉工程类”下的首个专业,此外还获批了“会计学+人工智能”、“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等5个双学士学位专业,这所诞生了国内第一个算学系、生物系,研制了新中国第一台机器人的大学,把握未来、运筹帷幄,继续创造更多“第一”。江南大学在本次排名中有6个专业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目前16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师范类专业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亚洲率先通过IFT国际认证,彰显轻工特色。

在此次榜单中,湖北省共有10所大学95个专业获评A+,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别有26个、24个、10个专业获评A+,尽显“双一流”高校专业实力。

矢志一流的武汉大学,2021年入选了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有8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为构建高质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让“学在华中大”品牌更加响亮,此次榜单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位列全国前三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在地质学、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等专业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为解决区域、行业问题提供高水平人才和科技支撑。

广东省共有21所高校的81个专业获评A+。华南理工大学A+专业数量14个,在广东高校中位列第一,学校的轻化工程、功能材料、商务英语等专业居全国前三。中山大学专业建设百花齐放,其获评A+的专业涵盖社会学类、土木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旅游管理类等9个专业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马来语、希腊语等多个语言类专业居全国前列,成为冲击特色专业建设的实力强劲。

中西部突围,踏上发展“高速路”

高教强省专业建设斩获佳绩,中西部高校同样成绩斐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与资金双向支持下,中西部高校蓄势赋能、提速加力。

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之路上,陕西高校正迈出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共有15所高校85个专业获评A+。西安交通大学本次有26个专业获评A+,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6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8项,是西部高校专业建设“佼佼者”。西北工业大学有19个专业获评A+,学校致力于培养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尖端科技人才,被誉为“总师摇篮”,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15个专业获评A+,是我国信息与科学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四川和重庆作为文教发展的战略要地,近年来两地高校聚焦一流建设,奋勇争先,取得耀眼的成绩,此次排名中,四川省共有78个专业获评A+,重庆则收获30个A+专业。

在“以质图强”专业建设方向的指引下,四川大学获评24个A+专业,位居四川高校之首。川大累计64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24个专业通过国际和国家级专业评估和认证,不断提升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电子科技大学获评18个A+专业,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专业表现突出。西南财经大学获评14个A+专业,包含金融学类、工商管理类等6个专业类。

重庆大学A+专业数上榜13个,居重庆高校第一,从承担了多项高端智能装备研发的机械工程学科,到围绕国家“双碳”目标探索创新的电气工程学科,重大的机械、电气、土木等学科始终保持强大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均为3个A+专业,并列重庆高校第二;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均获评2个A+专业,位居第三。重庆高校的专业建设成绩,不仅代表高校自身的成果,也展现出重庆高校专业水平高,结构多元的整体建设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双一流”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争创一流的干劲被充分激发。期待各地高校能够立足长远、乘势而起,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凝练专业建设优势特色,坚实迈向“世界一流”;积极对接国家、地方需求,为民族繁盛提供最深层的精神滋养,为地方发展提供高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