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备受关注。在过去的几年里,不仅有很多硕士和本科生选择兼职送外卖,甚至在其他行业如快递烧烤、保洁、安保等也能看到大学生的身影。这种情况并非个别案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就业环境的严峻导致大学生不得不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让人们开始质疑高才低用和资源错配的问题。

曾经,父母以半辈子的心血培养出的大学生,可以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30年前,一个大专生可以在一线城市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却为生计发愁,他们的收入可能还不如自己的父母。40年间,知识虽然没有改变,但通过知识来跨越阶层、改变命运的难度却加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情况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教育的大规模扩张。1999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精英教育,重点培养潜力较高、智商较高的精英人才。只有那些具备卓越天资的学生才能进入中专和大专。然而,随着教育扩招的实施,精英教育模式被完全改变,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理念逐渐丧失了重要性。

1990年,我国高校本专科录取人数为60万人,而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59万人,随后又迅速增长。到了2021年,本专科录取人数已经增长了17倍,达到了1000万人。从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大学生随处可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提高了国民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

制造业需求工人,而大学生则更多地需要从事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二者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工厂难以招到人,而大学生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他们的高等教育率较高是因为服务业在他们的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而服务业恰恰是能容纳大学生最多的行业。以美国为例,服务业对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高达80%,可以容纳该国三分之一的大学生。

然而,我国依然以制造业为支柱,在2023年第一季度,服务业仅占GDP的58%,难以消化如此规模的大学生。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大学生不进入服务业,而事实上,如果他们花费了数年时间和大量学费,最后只能进同一家工厂工作,恐怕难以接受。因此,他们只能相互竞争,争夺工资和学历,最终导致招聘企业掌握了主动权,也引发了996工作制和中年危机等问题。

扩招的最大弊端是窄化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现在,只有那些成绩优异、父母倾其所有供养的大学生才可能获得将来无需学历的工作。或者,他们只能从事低学历者过去从事的工作。这将是我们未来面临的尴尬境地。

然而,我相信随着产业升级和服务业的扩张,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人才将流向需要他们的领域,这样教育才不会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