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挑战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挑战,美国出于打压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鼓励企业从中国迁移出去,这实际上对制造业和供应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以至于全球都在讨论将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出去这一话题。不过,即便是在美国的全力运作之下,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依然在202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而且没有迹象表明,美国将会跟中国彻底脱钩,即便是短时期内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数量会减少,但是只要制造业还留在中国。美国继续增加从中国的进口将是可以预料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美国的全力施为之下,全球制造业依然选择留在中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制造业的成长与崛起过程是怎样的?中国制造业达成了哪些成就?

新千年伊始,我国和美国达成了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这等同于赋予美国最惠国待遇。当然,也包括其他全球化贸易国家,在我国的贸易地位都是一样的,因此我国事实上在2000你啊就相当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对我们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此后,我们人口红利的作用开始显现,依靠承接世界转移过来的低端制造业,我们事实上开启了世界工厂的脚步。再加上我们对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基础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全球大部分的制造业基地开始全面向我国迁移。

到今天,我们的制造业产值已经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印度的总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成为了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全球141个国家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开始虹吸世界上的资源,并将其生产成为工业加工品出口全球。

很难直观的描述我们到底达成了多大的成就,但是只要提到商品,那么全世界都离不开中国,这就是我们接入世界贸易系统之后,从服装鞋袜,到汽车飞机再到军工产品和芯片等领域全面称为最大的贸易国。联合国的描述可能相对更加的贴切,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制造业完整产业链的国家。然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对我们的警惕。于是从2018年特朗普对华贸易战开始,世界进入了一个中美围绕着全球贸易博弈的时代。

随着贸易战,科技封锁以及金融战争的全面打响,美国并未将中国击败。于是接下来,美国开始联合欧洲和日韩等发达国家,联合墨西哥,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开启了一场制造业同中国脱钩的大战。然而好几年过去了,产业链迁出中国的速度似乎并不能如美国所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制造业不愿意迁出中国呢?

美国去中国化的核心是制造业转移,为什么美国使出全力,大多数的制造业不但没有迁走,反而还增加了在华投资呢?

新冠疫情,是美国制造业转移计划的一个拦路虎。世界在疫情中导致全球产业链断裂。只有中国可以为世界提供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们对世界的出口。正是因为在疫情中的产业链断裂,美国开始意识到必须摆脱对我们的依赖。于是美国很多人呼吁供应链迁出中国,一部分迁到美国的近岸国家墨西哥,另外部分则迁到越南,印尼和印度等国。这在美国看来是可以遏制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美国对华依赖的风险。为此美国政府几乎使出了吃奶的劲,计划将制造业从中国迁出去。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就连台积电这样的高端制造业在美投资120亿都有可能打水漂,不得不重新考虑会我国建立新的芯片生产基地可以看出,我国依然是最具优势的制造业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美国的鼓励并非没有一点作用,还是有很多的制造业品牌从我国迁移出去的。比如去年疫情封城最厉害的时候,阿迪和耐克迁到了越南,甚至连东芝在天津的工厂都迁走了。目前像什么富士康之类的代工厂也把印度当作下一个集中经营的国家。这些迁出的企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造成了损失,至少现在我们外贸订单下降,大量人员事业,都和这些迁出的企业有关系。但是从整体上看,更多的公司实际上没有将生产线转移出中国,欧洲企业甚至还在增加在华投资。那么为什么在美国和发达国家的鼓励下,制造业并未像美国预计的那样大规模从中国迁出呢?

一句话说完就是生产效率中国依然世界第一。我们以人工成本很低的孟加拉国为例。这里的工人每个月可能仅仅只需要一千块的人员开支,在中国这个数字是四千八百元。当然,这个数字指的是平均人民币工资。孟加拉国的人员工资虽然很少,生产力却跟我们相差几倍。南亚人很少支持加班,虽然看似工资低,但是低工资是建立在生产力降低的基础上的。例如富士康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印度,但是在苹果增加订单以后,还是要组织中国的工厂生产。不是因为印度生产不出来,而是因为我们的效率更高,相对应的成本也更低。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了保障尽可能多的就业,我们必须保障低端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不能搬出去。这也是我们政府在尽力保障的。从前年开始,制造业立国逐渐成为了我们的发展战略,这就必须要求我们掌握制造业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工艺和每一个步骤。比如很多的鞋帽工厂虽然都从我国迁出去了,但是整个纺织品生态系统都在我国,所以那些迁出的企业必须从我国继续采购零配件以及原材料。看似我们损失了部分组装和生产环节,但是通过产业链福利,我们反而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很多迁出的企业发现,通过对中国的采购,事实上的生产成本比在中国生产更高。这也是为什么东盟取代美国和欧洲,成为我们最大出口地的原因所在,他们虽然承接了一部分低端制造业,但是产业链在我们这里,东盟制造业就必须依赖我们!

企业离开中国的成本是很高的,一个工厂的搬迁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一次搬迁往往需要工厂支付两年到五年的利润。前面搬走的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因为产业链劣势,不但成本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这就让一部分准备搬走的企业知道到底该怎么做了。

未来其他国家如果发展出相应的产业链和制造业的生态系统,是不是意味着更多的工厂迁出中国呢?中国经济会因此一蹶不振吗?

我们刚才描述的情况,是一种美国鼓励制造业迁出中国,但是短期内全球其他国家还不具备建立完整制造业生态系统的能力。现在有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长此以往下去,其他国家例如东盟,印度,墨西哥等国,迟早会发展出部分制造业的完整产业链,一旦我们失去了产业链优势,是不是意味着也将会失去制造大国优势呢?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世界的发展规律就是多元化,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可能。以前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独霸全球的时代都有过去的时候,何况是基于制造业的产业链优势呢?理论上只要人力成本有优势的地方,迟早都会孵化出完整的产业链。只不过需要的时间更长罢了。从我国发展的角度看,这个时间最少也需要三十年,甚至更长。

原因很简单,我们原本就是一个拥有完备工业基础的国家,改革开放之后的制造业增长只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优化并扩大产业规模罢了。东盟和印度以及墨西哥本身都不具备完整的工业基础,除了印度稍微好点,其他国家都不行。如果算上国际合作的磨合时间,可能需要五十年的时间,这些国家才可以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之一。但是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意味着经济基础会因此一蹶不振。

大家要清楚,目前迁出的制造业,大多数是服装鞋帽,电子产品的组装等产业。这些产业其实属于有人就可以做的那种。而基于产业链条的生产则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假如这些国家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需要三十年的话,我们也有三十年的时间搞自己的产业升级。

从人口角度讲,欧洲和美国日本韩国掌握了世界上大多数的中高端制造业,这些国家加在一起的总人口大约有10亿人。目前我国在中高端制造业上的出口份额首次超过美国,占据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未来我们的大飞机,芯片产业,汽车制造等也会相应崛起为世界强国,届时一样可以容纳足够多的就业人口。从今年开始,我国人口就会进入到一个快速下降的时期,每年出生人口不足800万,而十年之后的死亡人口可能接近2000万,甚至三千万。四五十年之后,我们的人口规模会下降到只有8亿人左右的水平。

届时我们的劳动人口规模不会超过4亿人,从体量上说,也就相当于欧洲的水平。三五十年足够完成我国的产业升级了,所以即便到时候我们所拥有的这些低端制造业全部迁走,对我们的危害也不会到经济一蹶不振的程度。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大家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其实也在阻碍着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这个现象就是我们目前的失业率。给大家打个比方,一个老农种了一亩西瓜,往年西瓜比较少,可能这一亩地的西瓜可以卖1万块钱,但是今年因为种的西瓜比较多,导致西瓜价格有所下降。于是这一亩地的西瓜只能卖2000块钱了。难道因此西瓜就不卖了吗?

我们的制造业也是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假设制造业大规模的迁出,造成我国大规模的失业。更多人没有工作的结果就是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制造业的迁出。据说现在郑州富士康的新招员工只有两三千的工资就是一个例子,当你没有大鱼大肉的时候,其实窝窝头一样可以填饱肚子。这本身虽然不是好事情,但是是一种市场的调节行为。其他国家的人力成本低,只要我们还是以制造业为主,为了活下去,我们的人员工资降低将会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人工工资的降低本身就是在平抑其他国家人力资源优势的一种自然调节。这也是为什么制造业迁出中国一部分之后,为什么没有后续大规模外迁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中国经济,在狂飙突进了三十多年以后,最终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抑制中国崛起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中国的制造业,美国的眼光不可谓不毒。但是想要用这招短期内击败我们除非所有的产业都是美国的,否则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的人力优势本身只能短期内发挥作用。所能承担的产业不过是一些最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掌握着几乎所有产业的生产系统,如果新的生产系统出现击败我们自己的生态系统,为了生存,我们的生态系统自然会做出应激反应。从这方面讲,大家也要清楚,未来我们的工资水平不会再大幅度增加,这是整个大环境决定的。有了这样的应激反应之后,留下来尚未迁走的制造业就会选择继续留下来。看清楚了这一条,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美国虽然很卖力,但是制造业并未从我国大规模出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