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北海市聚焦民生领域“五大”难题,持续加大“减上补下”力度,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的前提下,打破行政层级和行业部门间的编制壁垒,统筹全市存量编制资源,向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精准投放,有效破解编制刚性需求与严控总量、总量不足与结构不优等矛盾,探索机构编制服务新路径。

围绕破解“教学”难题,创设教师编制“周转池”

北海市着眼发挥机构编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性作用,积极创新思路举措,有效破解基础教育编制不均衡问题。一是打破壁垒,集中收储。在重新核定全市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控制数总量共17926名的基础上,在全市统筹566名编制用于建立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打破编制“区域所有”的固化思维,从全市统筹500余名编制,补充到缺口较大的中心城区和重点高中。二是分类施策,精准投放。推行差异化政策措施,对教学点较多的城区予以重点考虑,拿出150余名编制用于解决大班额问题;对偏远农村小学,拿出200余名编制实施定点补充、核编到校,一些学校英语、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短缺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三是动态调整,循环使用。定期对市县两级教育编制使用情况开展核查,对连续三年空编率超过10%的予以核减,收回“周转池”循环使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北海市本级和一县三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围绕破解“就医”难题,赋予医疗用编“自主权”

北海市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医疗保障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挤难题。一是优化职能配置,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赋予北海市人民医院等4家公立医院内设机构职能调配自主权,增核辖区防疫机构100名编制,持续增强医疗救治能力。推动构建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统一编制调配,实现医技人员合理流动。二是创新编制管理,扩大行业部门自主权。将重新核定的5270名编制全部下达给北海市卫健部门,由市卫健部门结合服务人口、床位数及人才引进和使用需求等统一分配使用编制、管理空编,打破了现有各医疗机构“一核定终生”的模式,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率。三是实施政策倾斜,保障基层医疗用编需求。综合考虑中心城区城镇化发展实际情况,对服务人口多的5个中心城区街道的卫生机构编制予以适当倾斜。全面实施“乡聘村用”,全市334个政府办村卫生室已实施“乡聘村用”乡村医生338人,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围绕破解“办事”难题,打出基层治理“组合拳”

北海市将推动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推动实现人员集聚、力量集中、资源集约。

一是创新体制改革,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在全区率先设立正处级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指挥中心,统筹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全市设立1256个村(居)网格工作站,划分5395个网格,统筹网格内党建、综治、应急管理等工作。对原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整合,打破原机构类别和编制类型的限制,有效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热情,盘活了基层编制资源。二是扩大审批权限,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在自治区选定北海为改革试点基础上,在全市30个乡镇(街道)推行基层“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赋予基层更充分的审批服务自主权,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三是强化统筹调配,推动编制资源下沉。打破层级壁垒,推进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市级向辖区调剂了216名编制。通过落实“减县补乡”政策,全市向30个乡镇和街道共调剂95名事业编制,补充了“新鲜血液”,充实了基层工作力量。(乔德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