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公元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人,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

上党是韩国飞地,无法兼顾,韩蓄意挑起秦赵争端而从中渔利,所以在秦进攻上党时将其献给赵国。

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战争获胜,共历时三年。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此战秦军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是史书上比较正统的说法,但你真的了解长平之战和赵括其人吗?

事实上,赵国长平之败绝不仅仅是赵括这个主将的单方面失败,而是整个赵国军事、后勤、外交等各方面失败叠加的结果。

外交失败

从长平之战的地理形势看,秦国威逼上党,赵国若失上党,国都邯郸将无险可守,亡国危机迫在眉睫 。

如此形势,赵国君臣出现了“且战且和”的政策摇摆,决战意志不够强烈,最终在外交上完全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赵国君臣是怎么操作的呢?

战争初期,赵国小有失利,这时赵国迫切需要合纵攻秦。

但赵孝成王却一方面在努力促成山东各国合纵攻秦,同时又幻想与秦国罢兵言和。

这时候有大臣谏言:与秦议和并不会让秦罢兵,反而会让山东各国误解,阻碍他们合纵救赵的可能。

然后赵孝成王最终还是向秦国派出了议和使者,秦国国相范雎假意同意,并大肆宣传秦赵已握手言和。

山东各国由此对赵国失去了信赖而不再参与合纵,最终导致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以至于后来赵国缺粮都借不到粮。

由此可见,战役后方赵国君臣少有作为是赵国长平之败的最主要原因。

军事失败

战争初期,赵军主将是足智多谋、经验丰富的廉颇,秦军主将是老将王龁。

战争初期,廉颇发现秦军兵锋强劲,不可硬刚,于是将所有军队撤退到丹水东岸固守,依托韩王山、大粮山的制高点占尽优势。

由此,开启了长达两年多的对峙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期的对峙使两国国力消耗严重,秦赵都面临缺粮。

不同于66岁的秦昭襄王,年少轻躁的赵孝成王逐渐对廉颇“后发制敌,以逸待劳”的战略产生动摇。

于是廉颇被换成了赵括!

鉴于粮草短缺,赵括主张与秦军决战,而秦国也悄悄将主将换成了白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括率军渡过丹水,与秦军决战,白起佯装撤退,依托西山岭有利地势击退赵军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白起派出一支25000人的军队绕到赵军背后,切断赵军补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派出5000人的部队突击渡河,切断韩王山与大粮山的联系,赵军被一分为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括率军在丹水西岸无法突破,于是勉强退回东岸,转攻为守,由此赵军主力被围困在一个边长20公里的三角形区域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秦军与赵军的伤亡旗鼓相当。

这个时候并不能说赵括的军事指挥是失败的。

接下来,重头戏来了。

秦昭襄王听说赵军在长平被围,亲自前往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将15岁以上男子全部调往长平战场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赵国,几乎没有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军事支援。

于是,赵军开始突围,与秦军展开惨烈的血战,据记载秦军死者过半,损失相当惨重。

不久后,赵军断粮。

赵军顽强抵抗了46天,赵括亲自率军突围未果,战死。

赵军投降后,除年纪较小的240人幸免外,剩余赵军全部被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长平之战结束,赵军损失45万,那么,秦军的损失呢?

秦军损失30余万!

你一定没有想到吧?

由此可见,赵括的军事能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白痴。

赵括的决策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否错误有待商榷,但赵军在战争中的孤立无援才是军事失利的最主要原因。

后勤失败

前面已经说到赵军在战场上是如何孤立无援,而秦国上下多么万众一心。

这里,咱们单纯从后勤补给方面分析赵国的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形势,战场距秦国咸阳500公里,距赵国邯郸和太原均为200公里,在距离上秦国完败。

但秦国不断尝试,后来通过水路运送补给,保证战场供应,决战意志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赵国,拥有比秦国更近的战争补给线,最终却坐视本国将士断粮。

更无法想象,这个时候的赵国贵族,以平原君为代表,坐拥巨量资产,却不愿贡献,那么,失败已经注定。

长平之战的失败,是赵国外交、军事、后勤、内政等方面的完败,赵括只不过是个运气不佳的背锅侠而已。

所以,我们不必嘲笑和贬损赵括。

奉劝那些碌碌无为的普通人,在未进行深入探究之前,不要轻易嘲笑历史名人。

莫要藉由贬损失败括来显自己智商上的优越,那只能满足你自己愚蠢的虚荣。

处在彼时彼地,你还真不一定做得更好。

对此,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