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小的脑袋里,挖呀挖呀挖,

挖出一个个点子,解决最难的“瓜”。

王雄飞的脑袋是一座宝库,里面装着各种“金点子”。一遇到难啃的“硬骨头”,他总能开启“最强大脑”,用巧妙的办法完美解决。

凭借这些金点子,入职当年,王雄飞就斩获事业群的“年度新人奖”;也是靠着脑子好使,他顺利当上组长、研发出自动打螺丝专用机。

在富士康的12年间,王雄飞攻克一道道难关,拿下一座座堡垒,并沿着这条奋斗之路,一步步登上“成都工匠”的舞台,闪闪发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心想调动

可以调回成都,是王雄飞选择富士康的重要原因。

王雄飞是重庆万州人。2008年,他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制造设计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就近在湖北十堰一家机床厂上班,从事电气设计工作。不到一年时间,王雄飞就能独当一面,到全国各地出差,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

2010年初,因为女朋友去了广东,王雄飞也随她南下,入职东莞一家机械公司,先后担任机构设计、电气设计工程师。在这里,王雄飞的技能越来越全面。他身兼数职,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2011年3月,在龙华富士康工作的同学向王雄飞发出邀请,并告诉他入职之后可以调到成都富士康。想到调到成都以后回老家方便不少,加上富士康给的薪资待遇也不错,王雄飞心动了。他顺利通过考核,入职SHZBG事业群Mac(III)制造处金加设备工程部自动化应用课。

王雄飞一心想调往成都。然而他没想到,刚入职就掉进了一个“坑”:主管让他带领一个4人团队,开发一条由1台机械手为4台CNC机台自动上下料的打样线。主管还放话说:“你什么时候完成这个项目,什么时候就能调回成都。”

王雄飞(前排中)与其所在工作室成员合影

王雄飞当时想撂挑子走人。后来,考虑到在富士康可以接触最前沿的设备和自动化生产技术,为了以后的发展,他“忍”了。

当时,Mac(III)正在往成都搬迁,这个项目已经换了好几拨人。前面的同事已经将项目所需设备安装完毕,但电气及通信线路尚未接好,设备之间的运行逻辑也没有确定。就好比一个机器人,身子已经拼装好了,但是大脑无法给身体其他部位传输指令,其他部位的信息也无法反馈给大脑,每个部分“各自为战”,无法完成一整套指定的动作。

王雄飞评估了一下项目进度,发现它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更让人崩溃的是,富士康使用的CNC机台品牌和型号,他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编程语言和编程逻辑他都相当陌生。

花了一个星期,王雄飞终于摸清了门道,开始改装CNC机台,并着手搭建项目逻辑。这个过程,需要用到一款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LC好比一个人的大脑,负责接收信息、处理信号和发送命令等。而写入PLC的一串串程序代码,决定着这个项目的运行逻辑,

“脑子里缺墨水”

由于该项目没有参考案例,王雄飞和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好在主管十分开明,他充分授权,鼓励王雄飞大胆尝试,不要有心理包袱。有了这颗定心丸,王雄飞和队友甩开膀子,不断试错、倒推、修改程序,历时半年,终于顺利导入这一项目,进入到试生产阶段。

刚开始试产时,产品良率、加工时间和机械故障率都与验收标准相差甚远。通过优化程序、修改运行逻辑,加工时间和机械故障率达标了,但产品良率一直上不去:机械手将工件按要求放在治具上、被真空吸附后,工件与治具平台间的间隙较大,从而导致不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解决这个问题,王雄飞跑到产线上,看相同岗位上的工人是如何操作的。他发现,将工件放进治具后,员工会使用橡胶锤在工件的四个角按压一下,这样,工件与治具平台的间隙变小,加工质量更加稳定。

于是,王雄飞想模仿人工作业,给机械手增加这一动作,但是,用什么材质的工具去按压工件呢?王雄飞尝试过橡胶、木材、金属等十余种材料,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甚至还在按压过程中造成另外的不良,比如产品表面刮伤。在一次偶然中,王雄飞的手掌压住了一根弹簧,弹簧的反弹力让他脑中灵光一现:如果在机械手上安装四个弹簧,效果如何?

说干就干。王雄飞找来几种不同弹性系数的弹簧,分别测试,终于发现了一款能满足要求的弹簧。由于弹簧的弹性,按压工件时有一定的缓冲力,这样既不会损伤产品本身,又刚好能将其压实,工件位移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生产良率大幅提升。此外,王雄飞和队友还通过导入防滑吸盘、改造夹治具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良率。2011年底,该项目生产良率达到99%,符合验收标准。

项目成功后,作为团队负责人,王雄飞需要撰写该项目的总结报告。这还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做报告,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只会做不会说的王雄飞被逼无奈,马马虎虎地提交了一版报告。主管看后,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你的脑子里缺点墨水。”

还沉浸在喜悦当中的王雄飞被当头泼了盆凉水。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综合能力亟需提升。于是,他沉下心来,通过虚心请教主管和同事、反复修改,项目总结报告终于通过验收。

“短命”的组长

王雄飞这一仗打得很漂亮,让主管对他刮目相看。所在部门想把王雄飞留在龙华园区,但他一门心思只想回成都。

2011年底,王雄飞终于如愿调回成都。刚到成都不久,SHZBG事业群举办年终尾牙,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表彰。在颁发“最佳潜力新人奖”时,王雄飞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感到非常意外——是不是一个跟自己同名同姓的人获奖了?

但那个王雄飞就是他。这个奖项,是时任Mac(III)产品处黄荣舜资深经理为王雄飞争取来的。黄荣舜对王雄飞的评价是:头脑灵活。“他的脑袋瓜里装的似乎全是点子,这个想法不行,他就尝试其他想法,总能在关键时刻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到成都后,王雄飞所在的部门是Mac(III)自动化工程部一课。当时部门组织架构已经稳定,没有空缺职位,王雄飞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2012年初,自动化工程部二课缺一个组长,主管将王雄飞调到二课,作为组长人选培养。

王雄飞知道,如果直接把他“空降”去当组长,不利于团队和谐,只能一步一步来,让大家逐渐接受他。

当时,成都园区Mac(III)所有产线都在导入由王雄飞团队开发的自动上下料系统。小有名气的王雄飞占有天时、地利,现在只缺“人和”——快速融入团队。他的脑袋里又有了点子。

都说四川人爱打麻将,王雄飞的同事也一样。为了和大家打成一片,不会打麻将的王雄飞学起了四川麻将,每到节假日,他还主动组织牌局,跟同事交流牌技。几场牌局下来,他就跟大家“混”熟了。王雄飞还发现,有些同事不爱牌局爱棋局,他就买回一副象棋,利用工余时间找人切磋,在楚河汉界的对弈中,王雄飞与大伙儿走得越来越近。

王雄飞(右一)与同事聚餐

但王雄飞深知,作为技术人,要做到真正让人信服,只有靠技术。因此,只要部门遇到技术难题,他一定冲在最前面。调到二课不久,部门想将闲置的某品牌CNC机台利用起来,并导入自动化。由于该批机台闲置已久,使用的又是不常见的西门子系统,说明书和一些参数资料也已经全部丢失,要把它们活化利用,是一场硬仗。

王雄飞主动加入这个项目的“尖刀三人组”,投身于艰难的自动化改造工作。经过两个月的摸索和验证,该批闲置机台全部完成自动化改造。经此一战,二课的同事都佩服王雄飞的技术。

2013年,众望所归的王雄飞当上了组长。然而仅仅两年之后的2015年,因为产品处组织调整、部门缩减,王雄飞的组长职务被“拿掉”。刚开始,年轻气盛的他很不理解,每天只管闷着头在车间做事,电话一律不接。大概过了一个星期,王雄飞才从被“削官为民”的情绪中走出来,因为,他想通了——技术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靠打螺丝“出头”

少了管理方面的繁杂事务,王雄飞的心静了下来,对自己的认识也愈加清晰——PLC编程和自动化改造还是自己的弱项。现在“无官一身轻”,正好有大把的时间补短板。

由于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PLC编程语言和编程逻辑都不相同,王雄飞花了近9000元买回一台电脑,下班回家后,就在电脑上研究各种常见PLC品牌和型号的编程语言和逻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碰到这些型号的PLC,王雄飞都能轻车熟路地驾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自动化改造方面,英语是王雄飞的拦路虎,尤其是一些专业词语缩写,他经常搞错——同样的英文缩写,对不同品牌的机械手来说意思可能完全不同。为了攻克这一难关,王雄飞每接触一款机械手,就自己做一张菜单,在上面标注每一个英语缩写的意义。他还专门报读了一个英语培训班,以提升英语水平。一年后,这头“拦路虎”被他成功征服。

2016年,王雄飞所在的部门开始转型发展。他们要根据生产需求,研发各种专用机械,对一些特定岗位进行自动化改造。当时,人因工程部门提出想在打螺丝岗位导入自动化。最后,这个项目的研发任务落到了王雄飞团队身上。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次,王雄飞还是从模仿人工作业开始,搭建打螺丝专用机的运行逻辑。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吸附螺丝。因为目标工件的螺丝尺寸很小,螺钉头只有米粒大小,王雄飞想到模仿签字笔的外形,在螺丝刀头套上吸管,利用像签字笔笔尖一样的吸嘴将螺丝吸牢,通过设置程序将螺丝刀对准螺钉头的凹槽部位,然后利用电机控制螺丝刀旋转圈数和力量。

打螺丝专用机研发出来投入试产后,良率只有60%左右,出现异常的大部分情况是螺丝打歪,或者是螺丝头冒出太高,导致尺寸超标。王雄飞试图通过调整拧螺丝的圈数、拧力等加以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

王雄飞怀疑是自己在模仿人工作业的过程中忽略了某些细节。于是,他拿起螺丝刀,一遍遍地体验拧螺丝。他发现,在将螺丝对准螺丝孔后,如果先反拧几圈再正拧,螺丝会又顺又好地就位。他把这个动作也加入到机械手程序中,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无法达到量产的良率要求。

王雄飞又将注意力放到了吸嘴上。会不会是吸嘴没有吸好,在拧螺丝之前螺丝的位置是歪的?他带领团队,经过反复筛选、验证,终于找到一款符合工艺要求的吸嘴,并成功为这一装置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但即便这样,自动化打螺丝的良率也只有90%出头,离规定标准还差一截。

正当王雄飞“黔驴技穷”之时,一个周末,儿子吵着要去家附近的工地上看挖土机。王雄飞带着儿子,在一个小山坡上俯瞰。工地上有打桩机、挖土机、装卸车等很多大型工程机械,儿子看得入神,王雄飞也瞅得目不转睛——他看到,大型打桩机在打桩之前,先空转钻头,然后就能很轻松地钻进地下。王雄飞觉得,打桩机的这个空转动作可以应用到打螺丝机上。

第二天一上班,王雄飞就开始验证。他设置了一个程序,提前让螺丝刀在把螺丝送入孔位之前转动起来,这样,螺丝打歪、螺丝浮高的现象彻底得以解决,顺利达到了量产要求。

在一次次攻坚中,王雄飞的技术日益精进。他挑起了部门的大梁,并开始在外部比赛中崭露头角。2019年,王雄飞参加第一届“高新工匠”工业机器人编程应用项目的比赛,拿到第二名,并于2021年被评为“高新工匠”。

王雄飞(中)参加高新区工业机器人编程应用大赛

今年,王雄飞更进一步,被评为“成都工匠”,获得2万元现金奖励。这项荣誉不仅能让他享有成都工匠的十条“专属礼遇”,还能在子女入学、个人就医、交通出行等方面享受优待。

今年五一节前夕,王雄飞参加了成都市总工会举办的“成都工匠”命名大会。通往会场的道路上飘扬着一面面旗帜,旗帜上印有此次被命名的每名成都工匠的形象照。王雄飞特意找到了自己的那面专属旗帜。彼时,一束光刚好照在旗帜上,明亮、灿烂,就像他在富士康的未来。

作者:易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