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曾经籍籍无名的贺健已经是鲁中南军区司令员了,他在外奔波20多年,如今终于获得回乡探亲的机会。然而,当他满脸欣喜地敲开家门后,却迎来母亲一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见母亲气愤地质问道:“你当初不是去学打铁吗?”

贺母为什么这么问?当初发生了什么?贺健是怎么处理的?

一、贺健为参军骗父母

1926年,红军队伍经过贺健的老家——湖北黄安(今红安),要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15岁的贺健看着红军英姿飒爽的样子,不由心生向往,他在心中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成为一名红军。

回家后,贺健立马对父母说:“我想去当兵!”少年的眼中闪着光芒,但父母的话让他的眼神黯淡下来。

听到儿子的“理想”,贺家父母只觉得气愤,他们扔下一句:“你想都别想!”

“打仗”往往意味着死亡,多少人永远留在了战场上,这一点大多数人都知道。

所以,老百姓虽对红军心怀崇敬,但如果说送自己儿子去参军,那肯定百般不愿,他们不求儿子有多大出息,只希望能平平安安,贺健的父母也是如此。贺健软磨硬泡了很久,父母就是不松口。

1929年,眼看红军就要离开,但父母还没松口,贺健不得已编了个谎言,他对母亲说:“娘,儿子现在都这么大了,要自己养活自己,还要让你们过好日子呢,所以儿子想去外面学个打铁的手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儿子有这份上进心,贺母很高兴,答应道:“我儿子这想法不错,娘支持你,出去后要照顾好自己啊!”

贺健有些愧疚地说:“嗯,我会的。”

贺健之前已经通过了红军的测试,只等着处理好家里这边,和母亲说好后,他就奔向了红军队伍。

1929年6月,贺健如愿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他的革命之路,当时他才18岁,正是朝气蓬勃的年纪。第二年贺健又加入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一员。

在那个年代,当兵不是个好差事,随时可能丢了性命,所以大部分选择参军的人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出于那份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

贺健在部队中从底层做起,靠着战场上“拼命三郎”的劲儿,不断向上晋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有他的身影。

二、母亲的耳光

1952年,国家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那些为革命早早离家、奔赴战场的少年,如今已不复年轻,终于可以“衣锦还乡”。

贺健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已经成为了鲁中南军区司令员,他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回到老家,站在家门口竟有些近乡情怯,他敲了敲门,一个老妇人打开门,正是贺健的母亲,贺健激动地喊道:“娘!”

谁知,贺母抬手就给了贺健一巴掌,哽咽道:“你还知道回来!”

但这个威风凛凛的司令员非但没有生气,还“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贺健泪流满面地说:“娘,这么多年没能在您身边尽孝,还让您担心,是儿子不孝,您狠狠地打我出气吧。”

贺健离家已经20多年,和母亲也分别了20多年。自他离家后,母亲就没了他的消息,不知道他在外面过得好不好,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了,这7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的母亲是在对他的思念和担忧中度过的。贺母心中有气也是应该的。

如今看到功成名就的儿子,贺母的第一感觉不是光荣,而是庆幸和愤怒,她终究是等到了儿子,儿子还好活着回来了。那一巴掌里包含着多少对儿子的爱!

贺母的情绪一时无法平复,她有些责怪地说:“你当初不是说去学打铁吗?怎么学着学着学到部队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健不好意思地说:“娘,您就别提了,当初是我骗了您,不那么说,您能放我走吗?”

贺母终究是疼儿子,拉他走进了家门。

在战争年代,贺健忙着打仗,无暇和家里联系,如今国家稳定,他的时间不再那么紧张,每次有空,都会争取回家陪伴母亲,弥补之前20多年的亏欠。

2008年,97岁高龄的贺健病逝,临终前,他只提了一个要求:“我死后,把我葬在母亲身边,我要继续陪伴她。”周围的人都被贺健的孝心打动。

结语

在那个战争年代,多少人20岁不到,就选择背井离乡,走上战场,保家卫国,他们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少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