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大唐盛景,都离不开贞观之治。一代英主李世民,通过开明纳谏,休养生息、包容开放的政策,让大唐从初建迅速走向鼎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贞观之治的成功,离不开李世民的英武开明,更离不开多位重臣的积极进谏,君臣和谐,共同构建了贞观之治。在名臣中,魏徵最为著名,他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曾积极主张李建成抢先动手干掉李世民,曾是李世民的心腹大患。后来李世民为了平息玄武门之变带来的纷争,消除旧怨,达到敌对方和解,李世民赦免了魏徵,并给予重用。

所以,贞观之治是建立在玄武门之变和重用魏徵的偶然性之上。因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囚父,夺权的合法性遭受多方质疑,他必须更努力,用历史功绩证明自己,贞观之治的辉煌成功远远压过了玄武门之变的喋血黑暗,人们便不再纠结唐太宗的皇位合法性问题。

而积极纳谏,也保证了唐太宗不会陷入武断刚愎的问题,保证了决策的相对正确,不会陷入皇权独大的弊病中。

所以,在儒家的传统王治视野里,贞观之治是民本思想、王道政治的典范,是后世君王应该纷纷效仿的标杆。直到当年,我们谈及大唐气象,谈起民族复兴,都会高呼贞观之治的盛景。

当然,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光辉一页,但也需注意,贞观之治仍在传统帝治的统治逻辑里,其成功只是制度理想化偶然性的结果,如果不是李世民的英明,如果不是魏徵等人的直言进谏,这种成功并不会出现。这也意味着,当李世民和魏徵这样的重臣离世后,贞观之治的盛景也随着烟消云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人成事,因人废事,这是中国传统帝治下最大的不确定性,也是统治进入周期性兴衰的一大变量。即使在贞观时期,李世民在远征高丽失败后也曾感叹,如果魏徵没死,一定会劝谏我放弃远征计划,当时朝中重臣反对远征者并不少,但能像魏徵这样劝谏李世民屡屡成功的,却已经没有。魏徵一死,哪怕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会做出错误决策,因人成事的偶然性可见有多大。

贞观之治留给我们很多经验,例如与民休息、慎用兵武的民本思想,开放包容、多元纳谏的行政方式,以及慎用刑法、节俭省息的治理策略。但有一点也必须重视,就是帝治时代,人治的不确定性。李世民高高在上,拥有不可挑战度权力,他完全可以效仿自己的表叔隋炀帝,开拓征伐,荒淫无度……但他却汲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反其道而行,创造了一个盛世。

但本质上,李世民的权力还是不受制约的,纳谏还是不纳谏,杀不杀纳谏的大臣,决定权只在李世民自己的手中。这是传统帝国政治的悲哀,也是儒家明君贤臣政治理想的无奈一面。所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我们走出对贞观之治迷信,摆脱明君贤臣偶然性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