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班,连续三天这个点,想回家种地了。”

晚上十一点半朋友发来消息,我看向阳台,外面在下暴雨。

回想起来,这不是我们聊天中第一次出现“回家种地”,她也不是唯一有这个想法的朋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回家种地和考公、读研一样,成了大城市打工人心里的一种理想退路。

逃离北上广去种地,真的很容易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农学生,今天就来浅浅分析一下,你是否适合“回家种地”。

1.

种地 VS 打工

哪个更赚钱

我国的农业人口是9亿,想回家种地的一般都和农业有些渊源。

那么情况一,假设大部分人老家真的有地,或是家里老人在种,或是荒废着。再以多数情况假设,回家种的是传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那你种多少种多久,才能把工资赚回来?

这就涉及到体量问题。以南方北方都能种的玉米为例,生长期 120天 ,平均亩 产 600公斤 ,收购价 1900元一吨 。

假设你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上班的月薪是 8000 ,四个月到手 32000 ,换成种玉米就得种 28亩 。

28亩地X600公斤X(1900元÷1000公斤)=31920元≈8000月薪*4个月

PS,一亩地667平米,相当于6套不带公摊的三室两厅。

每个月都不够花的工资,放在农村居然能顶这么多地的产能,很夸张吧?

第二种情况,如果你家里没地,或者没有这么大块地,当然也可以不走传统路线。你会想到创业,想到电商和互联网,想到那些拍抖音发财的“新农人”。

还有那些网红农产品,比如打上某种高端标签之后,包装精致、卖得很贵的水果、茶叶,不需要太大地方,几亩地或许就能财富自由。

但是不论玉米还是茶叶,不管你是家里有几百亩地还是只租了一小块地,一旦真的要做,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你真的要从土地、杂草和虫子开始,而不是从PPTEXCEL做起。

2.

种地真的

比上班轻松吗

没种过地的人,是很难想象真实情况的。

即使小时候帮家里做过一些农活,习惯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对务农的概念也是模糊的。

上中学的时候觉得陶渊明归隐田园很酷,现在看到一些从大厂裸辞去山里种花种茶叶之类的人物经历仍然觉得很酷,不同的是我再也不会有“想去试试”的念头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怎样算见过世面,一个很好的答案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面。

对农民来说高楼大厦和电子产品是他的世面,对城里人来说地里的作物和池塘的鸭子就是他的世面。

对我来说,第一次下地,因为分不清小麦和水稻被室友笑话的时候,就是我的世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学学农,有很多东西是第一次见到的:锄头、肥料、地膜、温室、拖拉机,还有地里种油菜、玉米、棉花、水稻、小麦、豌豆,甚至西瓜。

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工作量并不大,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的地大概只有几十平米。

我们上班的时候,往往只负责某一个环节的事情,至于不同部门之间怎么协调,那是老板的事。

对种地来说,自己就是老板,从播种到收获都要负责。今天担心天太热苗发不出来,明天担心下雨把花打掉了,后天又担心没有积累足够的养分过冬。

除了工作内容,回家种地需要适应的生活环境也是一个难关。

3.

城里人去种地

能坚持多久

大三暑假专业实习,我和另一个同学分到了某国企的鄂州实验基地,离学校所在的武汉很近。比起去甘肃的室友,大概算是上上签了。


报到流程和变形记差不多,从高速到土路,从学校到农民房,所幸至少给我们配了空调和wifi。

一栋带院子的大号三层农民房,算上当地员工、做饭阿姨和我俩一共十来个人,负责的指导老师偶尔过来。

从基地到镇上要坐三轮车,五块钱一次,不过除了第一天去买生活用品,我们再也没去过镇上,因为有小卖部。

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村口小卖部”,距离住处步行十几分钟,再往外走就上县道了。店里可以买到我需要的大部分东西(除了零食饮料泡面,也真的再没有什么需要的东西了)。

院子里和现代社会关联最大的是几辆不知道怎么到达这里的共享单车,也是去村口小卖部的重要交通工具;另外就是一辆废弃的拖拉机,我们去的时候几只母鸡已经在引擎盖里做了窝。

比较惊喜的是这么偏僻的地方也能收快递,感叹我国物流业发达之余买了一个电蚊拍,但很快就发现在农村使用电蚊拍有些多余。

晚上在屋里随便打十分钟就可以收获一地蚊子尸体,半小时基本就无处下脚了,连着扫了几天地之后我选择了和蚊子蚂蚱等原住民共存。

关于伙食,网上的农村博主一向是想吃什么菜就去地里拔,想吃什么肉就去抓了现杀,看着很自由,很羡慕。

而我们每天的菜单是西红柿炒鸡蛋、洋葱炒鸡蛋、韭菜炒鸡蛋、藕片炒鸡蛋、豆角炒鸡蛋、茄子炒鸡蛋和苦瓜炒鸡蛋,看得出来在经费范围内阿姨已经尽力了。

洗浴条件比较艰苦,洗自己和洗衣服都是在二楼的一个厕所里完成的。热水器时好时坏,还好是夏天,凑合冲一下就去洗衣服了;当然,洗衣机也是没有的。

前两周没有太多事给我们做。帮着收收玉米,插插标签,喷喷农药,基本不含重体力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周之后开始农忙,很难形容在平均37/8度的天气下水田是什么感觉,只能说多亏了从小爱运动体力好,才不至于中暑倒地。

尽管如此还是没过几天就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某个下午和带我的老师一起下地,干到后面已经连把腿从泥里拔出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结束时手脚并用爬上岸,原地坐下正要摸裤兜,老师递给我一根他的烟说:“要不把你调到公司上班吧。”

4.

长期种地的人

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我在武汉的办公室里度过了剩下的实习期,从此再也没有跟人说过“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去种地。”

关于回家种地这件事,可供参考的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自己的体验,二是别人的状态。

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种地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改善和精神上的放松。

比如在学校的时候每次种新的东西都挺期待,比如在实习的时候每天吃完饭洗完澡就拿梯子爬到屋顶上边听歌边看风景。

但这种调剂仅限浅尝,就像明星的乡村生活综艺和种地综艺,在城市对着电脑工作久了,确实会想多看看绿色。

当你全职种地的时候,就变成了一项被迫要做的事业,不能因为天要下雨、天气太热而中止;实际上和上班时被迫要开的会、被迫要准备的材料、被迫要完成的业绩没有区别。

关于别人的状态,实习基地里那些员工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一个年纪最小、话最多的男生,比我和同学还小一岁,晚上总会上楼找我和同学聊天,或者叫我们去小卖部。

看得出来他是很喜欢聊天的,但平时周围就那么几个人,年纪也不相仿。好不容易来了两个体验生活的,总算有些共同话题。

还有一个老师不在时负责管事的组长,整理东西时候我跟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他说他干了几年,现在到手工资不到四千。

我很惊讶,然后问他有没有考虑过出去,知不知道大城市的基础行业也有这个工资,条件还好一些。他说都知道,也不是没想过出去。

我说那怎么还选择留在这里呢,他没说什么,搪塞着过去了。现在想来我当时简直像鲁豫,问了一些无意义的问题。

5.

回家种地,一场

乌托邦式的口嗨

那之后一年毕了业,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碰过任何种地相关的东西,家里阳台的绿植也都是我妈自己打理。

那些同专业同院系的、家里有地的同学,毕业后回家务农的比例也几乎为零。

有些行业难以被AI取代是有道理的,即使高度机械化的农业,也需要人来随时进行判断并处理。

所以,辞职去种地这件事,或许真的只能是一句玩笑。想在现代当陶渊明,大多时候也只是个理想化的概念。

也许下次有朋友说想去种地的时候,我会说一句“不行,这比你给老板打工难多了。

如果哪天你也因为工作的烦闷、与人交往的困扰,脑中闪过去山里种东西的想法,请尽量不要付诸行动,在家多养一盆绿植就好。

(防抬扛:此处不建议零基础种地,但如果你真的想,我可以送你一些专业课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