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畅春斋主杨秀和:著名书法家、书画教育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

杨秀和——当代书画艺术名家、文化学者、中国书画院院士

书法是汉语言文字系统中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同汉文字的诞生一样极其久远。或曰:8000年,或曰5000年,后者即指史传之炎黄的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据对半坡、姜寨的考古发现,早在炎黄立国之前,具有文字意义的刻符的书写(刻画)在陶器上应用已较普遍,郭沫若认为: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钟鼎文,是学术界公认的已具完整体系的古汉文字。通过对众多甲骨文残片的研究,董作宾先生认为,商代人契刻甲骨文是“先书后写”的。同样,钟鼎文字也应是在“书写”之后才由工匠制作为“范”,铸刻于铜器之上的。而早期的书法者,被称为“贞人”或“巫史”,属于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有名可考的有一两百人。书法之艺当肇始于此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初的书法教育,同其他原始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承一样,还仅仅体现为一种口口相传的“家学”或“师学”承继,没有普世的教育含义的。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参数图片)孔子的出现。

孔子兴私学,将“书法教习”列入“六艺”,成为学人的必修,其后的2500年,书法均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不渝,伴随千百代学子的“十年寒窗”,也成为亿万学人最为普遍的,终身不渝的文化艺术技能和精神享受。

古时的儿童启蒙教程《三字经》中提到:“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可见,即使在明清“尊孔读经”大行其道,非礼勿视,非礼勿闻成为社会痼疾的黑暗时代,书法教育仍是“六艺”教育中硕果仅存的“经典”之学。在数千年沉闷的“经学”教育中为读书人带来了些许的快意,几乎成为了他们表达文化和精神个性的一种唯一寄托。

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谈到书法时,很有感触地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代表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正因为如此:书法才能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瑰宝,并成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

官学意义上的书法教育始于汉代,在东汉时,汉灵帝在已有的“太学”之外,设立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从“书写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教育体系。政府通过《尉律》选拔书法好的学童,以通经艺取士,极大地促进了书学的兴盛,加之东汉时期纸张的出现,更加推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可以发现,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的鼎盛,使隶、篆字体由此转化为楷书书体,促成了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过度。而这一强劲的时代之风,则更源于“书法教育”的普及,可以说正是“书法教育”的兴盛,使中国的书法艺术从此进入了魏晋的辉煌时代。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但就书法教育而言,则是一个定性皈依的时代。魏晋时代,百舸争流,书法艺术各尽其美,尽展风流。而进入唐代,楷书成为了“官体”,于是书法艺术,尤其是“书体的演变”从此静止下来,书法艺术进入了书写风格的嬗变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唐代书法教育开始进入普及型的规范时代。唐初三大楷书圣手: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的出现,作为太宗李世民的殿前大臣,甚至“侍书教习”,极大地影响了喜爱书法艺术的唐太宗对书法的见解和推崇。史载,太宗书法在艺术上虽乏善可陈,但书学上却颇有见地,他的书学著作:《笔法论》、《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等,其美学见解对后世书法艺术良多教益。用帝王之尊来做书评书论,在历史上“唐太宗”是第一人,他的参与,使书法艺术、书法教育自然而然地被推崇到了极致。

贞观元年,太宗下诏设立“弘文馆”为书法教学的机构,其级别相当于“国家级的书法研究院”,同时将书法一度纳入开科取士的考试项目,书法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育体系中的常态性的重要科目。而唐楷——欧褚颜柳的楷书便从此高居书法教育、书法艺术的庙堂之上,成为了一种典范,一种法则,一种要通过县试、乡试等科举考试必修的基本功课,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民初,始因科举时代的终结和“书写工具”的变革所替代,两千余年之盛,经久不衰——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不能不说是奇迹。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件瑰宝。书法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书法不仅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修身养性的良好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为了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而促进学生们的全面成长和综合提升。

在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为了落实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书法教育,同时要求要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并且要提供必需的保障。这无疑给书法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契机,也使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书法教育。事实上,书法教育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传承文化的载体就是后来的文字。我国文字的发展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历程。在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书法艺术逐渐发展起来。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艺术。

从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书法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成果丰富、名家辈出,像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等都留下来传承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品。因此,通过学习书法,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文字、诗词、名著等经典,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今天的学生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东西距离他们越来越远,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来说是不利的。

因此开设书法课程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一些书写常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进而感受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从现实角度来书,学生在学习书法、临摹的过程中会了解很多的传统作品中的名言警句、重要诗词,有利于个人的综合积累。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绘画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身,以博大精深的意境和文化特质为世人瞩目。

书法具有特殊的文化育人功能。当下,书法教育不能单纯进行技法的锤炼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探究其文化育人功能,以提升艺术审美能力、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为书法教育的首要任务。

书法有利于文化自信。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极其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书法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更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文化信仰和价值坐标,学习书法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

书法有利于立德树人。唐代韩愈在他的代表作《原道》中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中国书法传统中亦有着明确的价值判断,自杨雄的“书,心画也”之论始,继而有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后有刘熙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等种种表述。这些书学传统历来为学书人所敬畏和推崇。苏轼的“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说明书法家的德行与心境对书法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书法能够激发学书者思想、学识的期望值并促使其思想品德得以升华。

书法有利于提升文学修养。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篇佳作无不是文辞优美、意蕴深远的倾情之作。王羲之《兰亭集序》尽显文采风流;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苍劲沉郁,饱含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孙过庭《书谱》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境界,名词佳句比比皆是,被后世学书人奉为圭臬。学习书法不能仅关注笔法、结构、章法的领悟和淬炼,更应加强对笔墨形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髓的学习。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书法艺术“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必由之路。

书法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学书者通过无数次对历代名作心手相摹进阶至心悟手从,再到最终的心手双畅,是眼、心、手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生发的一个过程。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领悟的过程,每达到一层境界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在不断欣赏、分析、思考、揣摩的过程中,最终达到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

为了让书法凸显其自身的文化品性和文化育人功能,《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小学每周必须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书法课,书法课程必须“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书法教育在城市地区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潘伯鹰先生说:“书法是最容易和省钱的游戏!”而且这种游戏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既能育德、启智、健体,又能提升审美和文化修养。通过书法教育,让青少年放下手机,拿起毛笔,在一笔一画的书写中去品味生活,在一次次与经典作品的对话中去感悟生命,认识世界,是文化自信的根本表现。期待今后书法教育遍及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激励青少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自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二、塑造品格,健全人格

古语说:书以人传。只要我们留心了解就会发现伟大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都是这些人性情和品格的呈现。例如唐朝皇帝曾经问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怎样才能够写好书法,柳公权的回答“心正则笔正”,这充分表明了学习书法对于个人性格的重大影响。

对当前的很多学生来说,学习书法对于其品格的塑造来说是非常有效的。首先能够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书法的下笔和字体是非常讲究结构的,如果稍有不注意就会导致一个字或者整篇功亏一篑,所以必须要按照要求教师来一笔一画地进行书写,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凑合,这对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品格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培养学生耐心的性格,书法的练习既需要写作方面的技巧,也需要正确姿势的配合,如何持笔和下笔这都需要从细节着手,这对于那些平常性格急躁的学生们来说必须要改变自己毛糙的毛病,耐心且学会坚持。练字主要是让学生动手练习,尤其是在临帖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这样学生眼、脑、手并用,进入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状态,并通过自己动手把自己理解的对象表现出来,这对学生的思维、记忆、操作等方面都有好处,可以锻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习惯、意志品质都属于非智力范畴,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可以使人心态良好,有充沛的能力、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和较强的恒心毅力,对个人的成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书写能力

现代社会中虽然高科技产品的普遍应用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书写也越来越少,但是对于写字的要求从来没有降低。“字如其人”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但是,现在缺乏练字的机会,现在大学很少有作业,交论文都用电子稿,基本上除了期末考试就没有机会动笔了,和同学联系都用QQ、MSN了,写信也用E-mail。电子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方便,但凡事也有利有弊。由于书写时间的减少,当前人们对汉字把握出现了化倾向(错别字多,字体缺乏美感),许多人“有书无法”。

弱智

在青少年开始练习书法,可以领略前人的用笔技巧,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自然可以使钢笔字等硬笔书写能力得到提高。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总离不开书写汉字,有一手漂亮的字,总能给人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提高书写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学习书法进行书法教育是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我们要重视书法教育的重要性,立足于实际开展书法教学,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秀和,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1955年生于中国北京。

2021年杨秀和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自幼喜爱书画,师从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文化局副局长、著名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刘汉春先生与刘炳森先生曾同拜北京书画界以“昆吾切玉,铁面向人”启功评语著称的近现代书法巨匠夏午樵先生。

杨秀和坚持六十年临池不辍。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杨秀和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其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曾评价杨秀和书法:“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笔力苍劲,深得宋明之韵,米黄之风。谋篇从容雍雅,行笔纵横酣畅,点墨浓稀得当。帖意碑风融于一体,雄浑中不失飘逸,刚劲中充满灵动。观之如峻岭连绵,又如波涛涌至,富有强烈且不失愉悦的视觉效果。”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也曾这样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先生书法得力古远,以钟繇、二王、汉隶唐经为根柢,融汇宋元明清流脉。意境古雅,风姿妍正。真隶行草俱擅,结字雍容大气,笔势刚劲中尽带律动,笔笔酣畅遗韵;小楷气象大,大幅意蕴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文华先生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教授隶书朴茂奇肆,瑰异凝重,再现汉碑简牍的法度和韵味。”

当代隶书大家沈定庵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公秀和汉隶苍劲怀远富有韵律,笔法墨法章法皆做到恰到好处,汉时风雅如现眼前。”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送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七言律诗一首:“临池不辍六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静室雅斋映明月,道法无为依清风。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杨秀和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