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基层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年间,中原一带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灾荒。饿殍满地,社会动荡,乾隆下令调拨大批粮食送往灾区,并令和珅负责赈灾事宜。

各地搭建粥棚,粥厂很快就开起来了。开张之日,视察粥厂的和珅却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只见他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子,撒在刚熬好的米粥里。

同行的纪晓岚生气地质问和珅:“你这是干什么?”要一纸上书,向皇上弹劾和珅以沙充米,破坏赈灾。

和珅微微一笑,答:“免费的粥,谁都想分一碗。人多粥少,哪里够分?有了沙子,蹭吃蹭喝的人少了,真正的灾民才能喝得上粥,他们饥肠辘辘,是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子的。”

这出自影视剧的一段,未必是真实的历史,但确实反映出有效赈灾需要基层经验,不是高高在上的想象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的。许多政策是好的,但政策实施也很讲究艺术。开仓赈灾是好政策,但是区分不出谁是真正的灾民,会使得这个政策并无效率。米中掺沙,就是一个甄别灾民的机制。本质上,它与赵高设局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类型的对象能够承受的代价各不相同,那么,通过迫使对方承受一定的代价就可以识别出对方的类型。在赵高那里,识别的是对方是不是听令于赵高;在和珅这里,识别的是是不是真的灾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故事,绝对不止这样一个版本。在现实中很容易找到它的各种版本。比如,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建议,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不要修独立厕所,而宜使用公厕。此言一出,遭千万网友唾骂。但是,茅老先生是对的:廉租房犹如一锅粥,不修厕所(用公厕)的做法就犹如撒下那一把沙子。只有降低廉租房的居住条件,富人才不会来抢,穷人才住得上,而且穷人等经济条件好了也会愿意搬走,不会永远占着廉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