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年,唐玄宗收到一条军事情报后,不顾哥舒翰反对,强令出兵收复失地,结果葬送20万大军,连首都长安都沦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情报上说,近日,驻陕(河南陕县)贼将崔乾佑,手中兵力不足四千,且多为老弱残兵,又懈怠无备,可攻而伐之!

为了方便理解,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陕县的位置:

陕县的位置,从下面这张地图可以看出,陕县位于潼关和洛阳之间,三座城可以连成一条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县,就是今天河南三门峡的位置,在黄河边上,是古代重要的水运枢纽。

当时叛军已攻陷洛阳、陕县,并派出安禄山的儿子安思顺进攻潼关,被哥舒翰打败。

而洛阳则是唐朝的西京,是仅次于首都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收复陕县、洛阳,对于唐军来说既有政治意义又有经济意义。

贼将崔乾祐于陕郡潜锋蓄锐,而觇者奏云“贼殊无备”,上然之,命悉众速讨之。——《旧唐书.哥舒翰传》

所以,李隆基看到陕县兵力空虚这条情报,十分兴奋!

但这不重要!

最关键的是,这是一条错误的情报和计策,情报说兵力空虚,实际上兵力十分强大,就等着唐军上钩,而李隆基偏偏就相信了。

在杨国忠的推波助澜下,李隆基命令哥舒翰尽快出兵与敌决战,收复东都洛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哥舒翰不愧是一代名将,当场就看穿了这一计,他给皇帝上书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安禄山用兵经验十分丰富,陕县是通往洛阳的要道,安禄山怎么可能蠢到疏忽这里的防守?

而且敌军远途进攻,兵锋正盛,对叛军来说,寻求速战速决是最好的办法,而我军应对之策唯有凭险坚守,寻机歼敌。

现在大规模出兵决战,不正好就中了叛军的奸计?

翰奏曰:“贼既始为凶逆,禄山久习用兵,必不肯无备,是阴计也。且贼兵远来,利在速战。今王师自战其地,利在坚守,不利轻出;若轻出关,是入其算。乞更观事势。”杨国忠恐其谋己,屡奏使出兵。——《旧唐书.哥舒翰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现在的李隆基已经听不进去了,依然强行命令哥舒翰出兵与敌决战,而且接连派人催促。

作为镇守潼关的兵马大元帅,武将在外拥兵20万,本来就会与皇帝之间关系敏感。

此刻如果不出兵,几乎会被认定为哥舒翰不服从调遣,拥兵自重,这是很危险的。

因此,哥舒翰只能硬着头皮统率这20万大军进攻陕县。

上久处太平,不练军事,既为国忠眩惑,中使相继督责。翰不得已,引师出关。——《旧唐书.哥舒翰传》

果然,崔乾佑早已布置好陷阱等唐军来,唐军在灵宝地区发现叛军,因为这里正是陷阱所在地!

此地北面是黄河,南面是险峻的崇山峻岭,而夹在两者中间的是长达70里的狭窄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叛军早已先行派兵占据路边的险要,并布置好一个口袋,等着唐军钻进来。

虽然哥舒翰事先知道叛军已占据险要,但兵力不高,只有数千人的样子,因此还是能对付的。

但这么狭窄的路,不可能20万大军一拥而去,那也挤不下,何况还要跟敌军作战,人多反而不好。

于是,他做出了军事部署:

由大将王思礼率兵5万作先锋,任务是率先进攻敌军,为大军打通道路。

副将庞忠等率兵10万紧随王思礼部前进,保障道路畅通的同时,全速前进,只有迅速走出狭长通道,进入开阔平原,才算安全。

而哥舒翰本人则率3万兵登上黄河北岸的高地,这里视野好,可以随时观测战场情况,方便统筹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进入通道后的唐军当场就乐了!

因为叛军果然出现,但这些叛军三五成群,队列毫无章法,个个衣衫不整,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啊。

看到这么不堪一击的军容,唐军上下顿时就乐了,就这样?还敢出来打仗?

于是唐军当场向这波叛军发起进攻,谁知道这伙人见势不妙,立马开溜!

鉴于这些叛军给人的感觉是乌合之众,唐军心里放松了警惕,也顾不得队形什么的,一股脑地就追着叛军砍,所以唐军队形是乱的。

但追着追着,就悲剧了!

追了一段距离后,突然间鼓声大燥,四周伏兵四起,接着道路一边的山上不断往下掉落大石头、滚木、箭头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道路本来就很窄,唐军追进去的人很多很多,实在是挤不下啊!

在混乱中,唐军除了被叛军杀掉的外,自相踩踏也造成了巨大伤亡。

站在高地的哥舒翰看到情况不对,当场下令部队带上所有的毡车,由骑兵驾驶冲击叛军封锁线。

到了中午后,突然刮起了东风!这下可就惨了,唐军还要顶着风沙走石撤退,速度就更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唐军要溜,叛军当场加了猛料!

只见叛军推出数十辆满载易燃草料的草车,迅速推上去堵在唐军毡车前,然后点火。

于是战场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狭长通道中到处都是大火和浓浓的烟雾,唐军被熏得睁不开眼睛,还得不断吸入烟雾,可以说十分难受。

在混乱中,唐军士兵挥刀自卫,在看不见人的情况下乱砍,加上拥挤,加剧了混乱。

唐军被自己人砍死的,掉黄河里淹死的不计其数。

看到唐军已经被折腾得基本丧失战斗力时,叛军主力尽出,向唐军发起了最后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军的结局自然是毫无悬念地惨败,哥舒翰身边的3万兵看到十几万人玩儿完了,当场四散逃命,身边仅剩数百骑兵。

此战,唐军20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没了这20万兵,很快被攻陷,长安也无险可守,最终沦陷敌手。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战:

其一,哥舒翰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5万人打前锋,10万人尾随,相当于15万大军先后进入这条进去容易出来难的通道里,进去之后,一旦被埋伏,人数再多也没用。

哥舒翰轻视了崔乾佑,以为几千人而已,都不够15万人塞牙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他没想过这一点,在这种狭长通道中,哪怕只有几千人,只要封死道路两边,15万人照样进退不得,只能困在通道里被砍。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派几万兵攻占险要地带,确保道路通畅后,大军再通过。

其二,哥舒翰手下大将也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看到叛军衣衫不整、队形混乱,那就是乌合之众了?如果叛军都是这幅德行,那怎么可能这么短时间就打得唐军连连败退,兵临首都?

都不去思考一下,带着人冲上去就砍,砍人也就算了,还拼命追?

一个合格的大将,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第一反应是觉得奇怪,再思考。而不是当场就被眼前画面逗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哥舒翰出潼关前的战略是否正确?

当时的战场形势是这样的,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在北方打得叛军节节败退。

这两人都一致认为,只要哥舒翰守住潼关,确保京城安全,他们就可以挥师北进,一举攻下安禄山老巢范阳(今北京一带)。

而哥舒翰也认为应该凭险坚守,等耗尽敌军锐气,再择机出战,应该说,这是当时最正确的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要哥舒翰在潼关堵住了叛军,郭子仪、李光弼一旦攻占范阳,安禄山不仅会失去根据地,还会面临唐军南北两面夹击的不利形势。

到时,南北夹击,必定可以一举攻灭叛军!

其四,李隆基为何一定要哥舒翰打出去?

首先,杨国忠在背后推波助澜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当时哥舒翰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级别,威胁到了杨国忠的地位,两人就此成了政敌。

其次,老谋深算的李隆基真的糊涂到仅凭杨国忠劝说就能做这样的决策吗?

显然是不大可能的,那还有什么原因呢?

其实看一下陕县、洛阳的位置就知道了,尤其是陕县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一旦被叛军攻占,就可以切断黄河水运以及一些陆上运输,这会加剧唐朝财政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上20万大军驻扎潼关,每天得吃多少粮食?

现在运粮通道被切断一部分,粮食紧张是很有可能的,李隆基可能是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加上杨国忠的劝说,才命令哥舒翰出兵的。

所以,整体上来说,李隆基犯了战略决策错误,哥舒翰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导致20万大军全军覆没,长安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