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

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

食烹异品,果献时新。

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这是《水浒传》第12回描写的宋代京城端午时的情景。佳人、美女,笑捧、高擎,紫霞杯、青玉案,声清韵美,舞态娇姿,与绿色的艾草和红色的榴花相映,再加上粽子(也就是“角黍”),多么浓烈、鲜活的端午气氛!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读起“盆栽绿艾”这首词,难免会有一些特别的联想,特别的感受。

提起端午节,虽然它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四大传统节日,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琢磨,它却有一些非常特别的地方。这种特别当然不限于“中秋吃月饼,而端午吃的是粽子”这方面。

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人们常说“春节快乐”“中秋快乐”,却少有人说“端午节快乐”——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清明,应该不存在这方面的疑问。

大概主要原因,端午节有一种纪念追思屈原的情感,说“快乐”有不敬之意。因此,人们常说的是:端午安康!

追求平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传统节日都避不开两大主题:纳吉和辟邪。端午节的一大特别之处,特别重视“辟邪”。

“角黍”也就是粽子。黍自然是米,不用多说。角是牛角,是祭器,粽子做成牛角的形状,是为了更加“端正”以作为祭品。箬竹叶(阴)包黍米(阳),是阴包裹阳;米包枣(阴),又是阳包裹阴。这样阴阳相裹,有了传统文化的深蕴。

据说过去讲究的人家要做三种粽子:碱粽用于祭祀、供奉;咸粽人们端午当天食用;两对素粽挂在门上,家中有小孩热伤风时,就摘下来,给孩子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月是初夏,容易暴发流行病,被认为是毒月。五月初五这一日更被认为是“毒日”,暑气上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毒齐出——五毒不仅形貌丑陋、看着邪恶,而且身有剧毒。为了避免被五毒侵害,人们探寻出对付它们的“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五种植物,合称“天中五瑞”。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喝雄黄,“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中国风俗大辞典》记载,在江南等地,过端午有“吃粽子,食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鱼、黄鳝、咸鸭蛋、雄黄酒。

因为雄黄有毒性,现在多以黄酒替代雄黄酒。在门口挂艾草、菖蒲,相当于贴了一道灵符,无非是期望趋利避害,预防和消除不好的东西,可见追求“安康”是端午的一大鲜明主题。

端午还有一个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对屈原绵绵的哀思,代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不绝的爱国情怀。写到这里,想起了,明代边贡在《午日观竞渡》诗中的感慨: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