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代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三个工具来实现:再贴现政策(调节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少量买卖国债、黄金和其他票据)、准备金率调整。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再贴现使用的最少,因为再贴现本身带有惩罚性质。相比其他两项政策工具,利率要求比较高,商业银行一般不会轻易向中央银行提出申请。公开市场操作则是最常用的工具。包括回购、逆回购乃至各种方式公开透明的在市场上购买资产。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的央行货币超发都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大笔购入政府债券,从而实现货币扩张。最后是准备金利率的调整,这一项也是为什么中国央行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M2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的直接原因。

在现代货币体系下,央行印刷同样多的基础货币,准备金率决定银行的杠杆倍数,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资产规模。正是因为威力巨大,存款准备金制度一直是我国货币当局最为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而这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西方央行经常调整基准利率,为什么基本没有听说过他们调整准备金率?一个小小的准备金率背后隐藏着西方与我们在央行货币政策方面的根本差异。由于以前的央行是根据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的紧缺程度而决定货币供给,中央银行是不能随便规定利率的。而存款准备金在早期的西方央行也在使用。但是1970年以来使用的频率在不断减少。这是因为。早期西方国家央行是不给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的,相当于一笔钱白白在商业银行放着,准备应对危机到来。但是商业银行肯定很郁闷,于是有银行开始退出体系。1970年代末期,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问题,加入美联储银行体系的银行所持有的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下降到了65%。美联储曾经也想解决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准备金的利息损失而拒绝加入联邦银行体系的问题,要给准备金支付利息,但没想到被国会否决。于是美联储就在90年代将准备金率逐步降低,直到2004年12月美联储最后一次规定存款准备金,700万美元以下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0,700万至4760万美元的法定准备金率为3%,4760万美元以上准备金率为10%,至此以后美联储再也没有调整过准备金率。而欧洲和日本对于准备金率的要求基本和美国类似,也是越降越低,一直低到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那么西方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原因有三条,一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央行是相对独立的,政府不愿意介入太深;二是因为巴塞尔协议通过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有了更好的监管手段。三是因为西方国家经历二战以后,在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之后,目前信用扩张和社会整体债务扩张进入到了稳定阶段,广义货币的增速始终很慢。但其实更本质的原因在于货币本身和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如果信用足够好,市场化越充分,就越不需要用。实际上,高准备金率的国家大多是新兴国家,发达国家的准备金率基本都非常低。某种程度上说,拥有足够信用的货币不需要调整准备金率。

那么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未来会怎样呢?笔者认为当然是和西方一样,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信用和债务扩张达到稳定阶段,而且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始执行最新的巴塞尔协议。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整体上势必也将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