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三国之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惨死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悬念和谜团。

魏延是猛将,因与刘备一起为四川建功而受到重用。刘备建立蜀国后,任命英雄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见刘备对他的重视和信任。然而,魏延的致命缺陷是:他生来傲慢自负。

这样一来,魏延的处事风格与诸葛亮背道而驰,所以一直受到打压。诸葛亮出征北伐时,魏延建议他效法韩信,独自领导北伐,最终在潼关与北伐军会合。

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谨慎,不愿冒险;另一方面,诸葛亮也表现得谨慎,不愿冒险。另一方面,他对魏延没有信心,因此放弃了这种“求财而不乱”的策略。

如果说魏延和诸葛亮的恩怨还在“萌芽状态”,那么他和杨仪先生的矛盾就处于公开破裂的状态。与其他回避魏延锋芒的人相比,受到诸葛亮重用的杨仪却反其道而行之。众所周知,两人之间的关系是敌对的。

《魏略》据记载,魏延和杨仪一直有矛盾。两人发生了很多矛盾。魏延甚至多次试图用刀杀死杨仪。诸葛亮为此主动斡旋,但效果并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在世时,只能暂时缓解两人之间的矛盾。诸葛亮死后,费祎等人根本打压不了魏延。

在诸葛亮临死之际,召见杨仪、费祎、姜维商议,要求诸葛亮死后退居二线,并安排魏延归来。并特别强调:魏延若不愿意宠坏皇后,就放他走吧。

总之,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安排杀害魏延,但明显有“放走他”的“暗示”。这取决于杨仪和其他人的行动。

其实,难怪诸葛亮生前因为魏延不听话而耍花招。他将衣钵传给了姜维,因为姜维听话,坚决执行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但魏延不服气,自然不喜欢。同时,魏延仗着文武双全,又是先皇的重臣,所以对诸葛亮也不是很尊重。北伐期间,他多次提出与诸葛亮不同的意见,影响了诸葛亮的权威。这些都是诸葛亮所不喜欢的。他自然不被诸葛亮重视。

诸葛亮病逝后,杨仪等人奉命撤军还蜀,魏延却成了“后将军”。他当然勃然大怒:“北伐是国家大事,怎么能因为诸葛亮死了就中断呢?”但魏延却阻止了。无效,蜀军奉命撤退。

因为不满,魏延当然不想当皇后,所以他和杨仪赛跑得更快。杨仪见魏延不听话,立即将魏延谋反的消息报告给成都的刘禅。魏延知道后,也派人到成都举报杨仪的叛乱。刘禅惊慌失措,不知道到底是谁在造反,便询问董云、蒋琬等人,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了8个字:杨仪绝对不会造反。其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暗指魏延造反。

于是刘禅立即“授权”杨仪等人“斩首”魏延。因此,杨仪的大军抵达南潭口后,立即“设防”,热烈欢迎魏延部落的到来。

魏延一到南谷口,杨仪就开始脸色大变,直接问魏延:“诸葛丞相骨头还冷,你为何造反?”于是,魏延的军队纷纷选择“投降”。魏延见姿势不对,只好带着数百亲信狼狈而逃。结果被杨毅派来的杀手马岱斩首。

其实,如果魏延没有死于“内乱”,让他掌控蜀国的兵权并领导北伐,那么蜀国还是有“希望”的,因为魏延咄咄逼人的军事作风很容易敢于冒险,才有可能出其不意,而这似乎比老套的姜维“安乐死”更刺激、更有悬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