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了柬埔寨的米,本文说柬埔寨的鱼(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柬埔寨的鱼(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柬埔寨的人均鱼消费量为52.4公斤/年(其中淡水鱼51.4公斤,海鱼1公斤),这个消费水平可进入全球TOP10名单。靠近柬境内河流湖泊地区的居民,人均鱼消费量可达到76.8公斤/年。

可见,鱼产品是柬埔寨国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

柬埔寨淡水资源丰富,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湄公河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江河湖泊众多,渔产丰富,具有发展淡水渔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在淡水渔业领域中,柬埔寨世界排名第4(次于中国、印度和孟加拉)

除了淡水资源,柬埔寨毗邻暹罗湾,海岸线长约460公里,也具有较好的发展海洋捕捞和海鱼养殖条件,主要产沙丁鱼、鲳鱼、巴土鱼、沙尖鱼等。但因为技术、资金、捕捞船等原因,柬埔寨的海洋渔业在柬埔寨渔业中占比较小,约13%

目前,柬埔寨渔业年总产量约84万吨,其中来自养鱼场的占比约20%,剩下的基本为野生捕捞。

渔业是柬埔寨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其GDP的8-10%。柬埔寨有约26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按柬埔寨渔业长期发展计划,到2030年,鱼产量要达到120万吨/年,其中40-50万吨用于出口创汇。

下面重点说一下洞里萨湖,也称金边湖。

洞里萨湖为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淡水渔场,有“鱼湖”之称,盛产乌鱼、黑鲤鱼、黑班鱼、坐鲈鱼、万占鱼、青占鱼金龙鱼、笋壳鱼等。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洞里萨湖淡水渔业资源居世界首位,总渔获量居第4位。洞里萨湖的淡水鱼产量,可以占到柬国淡水鱼总产量的50%,每年可生产26-45万吨的鱼获。

看图:

洞里萨湖(图片来自地球知识局,侵删)

从图上可以看到,洞里萨湖位于柬埔寨西北部,看起来像是柬埔寨的一颗心脏。

洞里萨湖向东南方向与湄公河相通,在金边交汇,起连接线的这条河叫洞里萨河。洞里萨河是一条“顺流+逆流”之河。

怎么讲?

柬埔寨分雨季和旱季。

每年雨季来临的时候(5-10月),湄公河中上游降水增加,水量暴涨,湄公河的河水会经洞里萨河倒灌至洞里萨湖中,使湖面迅速扩大这时,洞里萨湖的水深可达10米,表面积由旱季的3000平方公里增加至1.6万平方公里,淹没周边大片农田和森林,从而形成“水淹林”。“水淹林”能够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

旱季的时候(11-4月),洞里萨湖的洪水位下降,湖水会顺着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中。洞里萨湖的表面积又会从1.6万平方公里回到3000平方公里,之前的“水淹林”中会形成星罗棋布的遍地池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里萨湖的潮汐现象(图片来自地球知识局,侵删)

洞里萨湖的这种季节性“潮汐”流域变化,为鱼类的洄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繁殖的温床。洄游的鱼类会在洞里萨湖产卵,从而形成天然的淡水渔场。

因此,在洞里萨湖周围形成了一个世代生活在水上的渔民群落,这个群落有70万人,一辈子生活在鱼排和高脚屋上。

洞里萨湖上的渔排与高脚屋(图片来自地球知识局,侵删)

值得一提的是,柬埔寨是亚洲网箱和网围的发源地,由于湄公河特定的水文周期,渔民在竹棚或浮式网箱中季节性对鱼类进行育肥养殖,逐步发展成专业网箱和栏网养殖。

但是,现在洞里萨湖也面临渔业资源危机

人口增长和毁林开荒种地,洞里萨湖周围水淹林面积不断减少。加之政府缺乏对湖区的治理,湖底不断变浅,河道淤积,湖中鱼类栖息与产卵孵化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加上过度捕捞、非法捕鱼,部分稀有鱼种濒临灭绝。这是目前洞里萨湖面临的最大问题。

今年2月,中柬发布《联合声明》,提出中国帮助柬埔寨打造“鱼米走廊”:

打造以柬西北部和洞里萨湖区为中心的“鱼米走廊”,发展临湖现代化生态农业……积极推动柬优质农产品输华准入。(笔者注:主要涉及马德望、暹粒、菩萨、磅通、班迭棉吉等地区)

中柬《联合声明》发布后,今年5月初,在我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指导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专家组到柬埔寨开展实地调研。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专家组在柬埔寨调研

针对柬方渔业发展实际,专家组就如何促进水产种业振兴、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发展绿色低碳鱼米产业集群、畅通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下一步中柬渔业深度合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柬埔寨的渔业发展前景很可观,无论是淡水渔业,还是海洋渔业,从野生渔业捕捞和保护,到水产专业养殖,从冷链仓储运输,到渔业食品及饲料加工,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未来发展预期。

届时,通过船运也好,中老泰柬或中老柬铁路也好,完全可以打造一条直供我国的中柬渔业冷链专线

欲获鱼,不如授人以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关于洞里萨湖的图来自地球知识局,部分内容也参考借鉴了地球知识局,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