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持综合治理遏制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不是简单的社会治安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必须坚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

□ 刘为军

近日,公安部公布了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及相关典型案例,包括刷单返利类、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虚假网络贷款类、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从公安部公布的这些案例看,电信网络诈骗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情况。比如,刷单返利类诈骗形式多样,演变速度快、变种多,成为虚假投资理财、贷款等其他复合型诈骗以及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的主要引流方式;诈骗与盗窃等犯罪行为相互交织,如一些不法分子在取得受害者信任后,通过手机屏幕共享的方式引导被害人操控手机,并在受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钱款;精准掌握受害者需求从而实现诈骗,如不法分子利用虚假服务突破受害者防范心理,通过巧设“论文代写”“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服务项目吸引受害者注意。除此之外,攻防对抗也在不断升级,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诈骗话术、场景设置等多种方法与公安机关进行对抗博弈,如使用AI技术进行诈骗、诱导受害者绕过正规平台进行私下交易。

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公共财产安全,必须依法严厉打击。此前,公安机关联手工信、金融监管、互联网监管等部门和行业展开了多项行动,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时有发生,犯罪形势仍严峻复杂。这一方面是由于诈骗集团紧跟社会热点,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诈骗话术,迷惑性强,老百姓很容易上当受骗,如网络购物诈骗与电子商务相伴相生,网络贷款诈骗与互联网金融几乎同步,元宇宙投资诈骗紧随元宇宙概念爆红而来等。

另一方面,与技术发展也密不可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去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带来种种可能。当下的电信网络诈骗进一步向技术化、智慧化发展,尤其是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推动下,犯罪分子不断升级作案手段,将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电信网络诈骗,这给公安机关侦查打击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加之办案机关的办案资源调度策略和办案机制相对固化,仅凭自身力量很难完成对犯罪的封堵。

电信网络诈骗不是简单的社会治安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必须坚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2022年12月实施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指明了方向,其中明确要坚持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在严格落实法律法规、持续开展专项打击行动的同时,也要“道高一丈”,超前布局,围绕电信网络诈骗及相关黑灰产业链进行深度治理。

具体来说,首先,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继续强化对自媒体平台、网站等的监管,通过压实监管责任,不断弱化引流推广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源头上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其次,持续优化防诈宣传,不仅要围绕高发频发的诈骗类型进行专项防范宣传,而且要时刻提防社会热点话题转变为诈骗话术及引流方式,并将其纳入宣传内容,不断提高防范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再次,要大力推动反制技术的研发应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治理在技术方面是“攻防对抗”或“技术博弈”的关系,在犯罪手段和方式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治理工作更应注重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创新,通过抢占技术高地来挤压犯罪空间。最后,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坚持全链条打击,同时不断提升民众的科学人文素养,注重利益观的引导,提高人民群众反诈骗意识和能力,从而进一步压缩违法犯罪空间,让电信网络诈骗无立锥之地。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教授)(刘为军)

责任编辑: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