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轰-6K飞行员张成梁:那些与“战神”共舞的日子

■中国军网记者 于雅倩 翁雷鸣 刘妍 通讯员 范以书 陈劼

2014年,张成梁军校毕业,同年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开始换装轰-6K。

两年后,张成梁来到二大队,彼时队里已经完成了换装,一些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也顺利完成改装。他明白,这次自己面对的将是全新的搭档——已经完成升级换代的“战神”轰-6K。

故事就此开启。

“呼……”张成梁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经过数不清的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他终于顺利完成理论改装,迎来了模拟训练阶段。

开启座舱实习那天,是张成梁第一次登上轰-6K。那第一眼的感觉,怎么形容呢,紧张地手心有点冒汗,喉咙微微发干,但他的眼神里又透出了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激动。第一眼的震撼来源于视觉上的冲击:传统的仪表盘被各种显示屏和按钮取代,轰-6K的先进武器装备、数字化系统,不要说没摸过,“见都没见过”。这一瞬间,张成梁的脑子里蹦出了一个词——“脱胎换骨”。也是从这天开始,“渴望”成了张成梁唯一的想法:渴望顺利完成改装,渴望驾驶“战神”翱翔蓝天。

从最老到最新,从临空轰炸到远程精打,升级的不仅是装备与平台,更是思维与模式。面对全新的挑战、更高的要求,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断推他向前。张成梁总是迈着急促的脚步,匆匆行走在大队院里的石板路上,学习室、模拟机、飞行座舱成了他出现最多的地方。通过一次次的“研究-实践-总结-改进-验证”,三个月后,改装完成。他成了同期战友中第一批完成差异性训练的飞行员,也是彼时完成轰-6K改装最年轻的副驾驶。

改装过程中无数个点灯熬油的夜晚他已记不清,但首飞完成那刻的感受却深深印刻在脑海中。当首飞结束、“战神”稳稳停在跑道上的那一刻,张成梁清醒地感受到身体内热血在翻涌。轻轻抚摸操纵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与这位并肩战斗的“战友”再也无法分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轰-6K战机在跑道上蓄势待发。

在一次又一次飞行训练中,张成梁紧握操纵杆的双手愈发坚定。“飞出去,向着深蓝”,这样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渐渐地,他飞了之前没有飞过的航线,到了过去没有到过的地方。然而,2017年第一次飞出远海的经历,带给张成梁心灵上的震撼却远超他的想象。

滑行、起飞、向上,感受着战机加力滑行后跃上蓝天的那种熟悉推背感,他的心情是轻松踏实的。穿梭云海间,绵密云雾快速拂过座舱。随着战机越飞越远,城市、山川、河流逐渐消失在他的视野里。在战机冲破云雾的瞬间,天地间只剩下海天一色的一汪湛蓝。

大海无声,仿佛积蓄着无穷的力量。那一瞬,战机的轰鸣声仿佛也随着放慢的呼吸变轻了。曾经父亲那句“能飞多远就飞多远”的叮嘱恍惚间在耳畔响起。荣誉、使命、尊严、责任在那一刻都变得清晰起来。握好手中这杆“枪”,守护祖国的海,守护祖国的天,成了张成梁从那天起唯一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轰-6K翱翔天际。

那是2018年的一次海空联合演习。

到底选谁参加这次演习?选老尖子保稳还是选年轻人冲锋?最终,“让年轻人上!牺牲整体战斗力的金牌宁可不要!”成了大队党支部拍板时形成的共识。也正因为这个共识,张成梁在众多备选的副驾驶中脱颖而出,受领任务。

这次,是他除战备任务外参加的首次大项演习,也是大队发射某新型导弹攻击海上舰船目标的“初体验”。与此同时,他还是机组中最年轻的“90后”。

短暂的喜悦过后,巨浪般的压力向他袭来。而此时,距离任务还剩不到3个月。

一秒也耽搁不得。张成梁开始盯着场地、装备的视频资料反复研究,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错过一个细节,从导弹数据、航线规划、干扰样式,到针对目标该如何具体实施轰炸、毁伤效果评估,当把十几条问题在理论上拉直问号后,他又开始缠着有着多型弹药实弹实投经验的武控师蔡建,围绕航线诸元、攻击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推演验证,不断完善打击方案……终于,迎来了海天“亮剑”的这一天。

战机按计划起飞,飞抵预定高度。此时,机组遇到了准备资料中研究过的第一个问题:逆风。因风力极大,要想减少逆风带来的时间差,按规定时间到达预定地点,机组将油门加到了最大。

终于,按照计划到达预定点位。武控师迅速锁定截获目标,只要和指挥所确定攻击命令即可展开攻击!当一切顺利的时候,“滋滋滋”的声音从耳机中传来,“敌方”进行无线电干扰!短暂的紧张过后,张成梁脑海中迅速回想针对此种情况的应对方案,并按照预定步骤沉稳操作。

“发射!”和以往无数次的发射场景差别不大,但在导弹脱离的一瞬间,机翼平衡被猛然打破,战机产生了巨大颠簸,张成梁迅速稳定心神。战机恢复平稳飞行,导弹也一击命中目标,“成了!”

从飞机上下来之后,时任大队长李晓松忍不住笑着说:“是不是感觉不一样?”“是倒是……”“我跟你讲过导弹离梁之后飞机会有偏差的。”“你讲的是‘有点偏差’,我没想到偏差这么大……”

尽管语气“幽怨”,但看着大队长“狡黠”的眼神,张成梁也笑了。直到现在,无论是战机的那次颠簸还是首发命中目标的喜悦,他都清晰地记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轰-6K飞赴任务空域。

2019年8月某天,任务地点,远海。

抬头望着不真切的天空,张成梁反复思考着飞行准备中的各项数据。

同陆地相比,海上天气情况更加复杂。飞抵预定空域后,显示屏提示异常。张成梁发现几艘外方船只在下方海域内游荡,需下降高度进行查证。但此时天气情况处于飞行临界,下还是不下?机组迅速做出决定:“下!”这一刻,“为祖国奋飞”在他们心里变得无比具体。

3000、2000、1000……每下降一米,风险都在成倍增加。张成梁紧紧握住驾驶杆,努力保持战机平稳,机组成员则操作设备对外方船只的非法行径进行取证。当感受到“战神”凌空的威慑压迫后,外方船只如惊弓之鸟四散驶离。

张成梁第一次感受到,“我驾驶战机,代表的是祖国,只有握紧手中的操纵杆,才能在关键时刻捍卫祖国的荣耀与尊严。”

唯以此身,驾驶战机,守好祖国的每一寸疆土。

他将这些感受,一字一句写进了那天的飞行日记里。此后,每次任务结束后他都会记下自己的感受,分析有什么样的提升,无论是心理承压能力亦或是突破生理极限,又或者是解决了飞行理论上的盲点……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记录飞行的点点滴滴,同时也记录下了与“战神”并肩成长的航迹。

一次海陆空联合训练任务结束后,张成梁主动拨通了当时一起参加任务的某地导部队作战值班室的电话,促成了一场“1V1”的切磋。

复盘时,张成梁脑海中又响起了指挥员曾问过他的一个问题:真正的战争来临时,你在哪里?扮演什么角色?

毋庸置疑,未来战争是联合作战体系能力的对抗。作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如何畅通链路,平时怎样开展协同训练,如何增强体系思维和联合意识,这些具体的问题,督促他不断思考。

渐渐地,跨军兵种知识的书籍被摆放到他宿舍的书架上;海军舰长、地导营营长等兄弟部队指挥员来单位授课,只要没有飞行任务,张成梁节节不落;大队学习室电脑上有融合兄弟单位兵器性能、战术战法的资料库,每逢休息时间,他在学习室一坐就是一天。

新概念、新信息、新知识,如涓滴入海,冲开旧观念的堤坝,汇入体系融合的大潮。随着对体系融合认识的不断深入,他在一次次联合训练、对抗演习中感受到体系融合的力量。

他说,未来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空中作战指挥官”,运筹帷幄、上阵杀敌,带领战友们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置身联合的“大体系”下,他清晰地知道自己距离梦想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更明白,只要目标在前,终将超越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祖国利益所至,战机航迹必达。余红春 摄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