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威海的城市规划是很完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路棋盘式布局,产业远离市中心

面对三面环山、似半圆形的威海湾,威海能把城建做成这样实属不易

但如果把整个视角放到威海全市,你会发现威海现在的城建有点“激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边一个滨海新城,西边一个科技城,这是要学烟台搞带状城市的节奏

滨海新区居住区延绵二十公里,南海新区港口未建产业先行

荣成海岸线除了好运角搞旅游,剩下的大部分被拿来搞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威海只是一个拥有3408亿GDP,291万常住人口的三线城市

很难支撑五十公里中部产业隆起轴,千里滨海创新服务轴的发展布局

威海以前曾是“亚洲第一海军”—北洋海军的基地

如果没有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估计现在威海会是北海舰队主基地之一,经济至少跟大连一个水平

虽然威海不再是海军基地,但还保留一些军用码头

不过这些码头占地面积不大,对威海城建影响很小

英国侵占威海卫时期(1898-1930),不修铁路,不搞贸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威海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旅游疗养圣地而存在,所以城市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

威海只是一个人口不到5万,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海滨城市

虽然威海起点不是很高,但城市规划却做得很好

威海刚好位于威海湾西海岸走廊与里口山-棉花山走廊交汇处

适合采用了带状组团的布局方式

就环翠区而言,工业区被放到城市两头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一方面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能以最快的速度拉大城市框架

对威海市而言,往西将来可以对接烟台发展,往南可以与文登连片发展

为了提高各组团通行效率,每条走廊上都至少规划有两条城市主干道

比如南北走向的新威路、青岛路、海滨路

以及东西走向的文化路、世昌大道

然后再用一条环山快速路,拉近南部和西部的空间距离

不管是哪个时期的城市规划,威海始终把旅游定位放在首位

比如把威海港码头搬到威海湾南岸,沿海滨路打造沿海景观绿化带

沿环海路打造海滨休闲旅游带,刘公岛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知为何,改革开放后的威海,争取到了很多资源,如同开挂一样

比如争取到山大、哈工大两所985、211大学(分校区)落户

山东大学(威海)创建于198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建于1985年

要知道1987年威海才从烟台独立升为地级市

后来威海在双岛湾搞了个大学城,目前已入驻有三所高校

1995年,威海自筹资金修建了首条铁路,桃威铁路

有了铁路之后的威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威海港终于可以在新港和崮山作业区实现海铁联运

蒿泊的土地已经装不下经济技术开发区

威海只能在南边的草庙子再搞一个临港经济开发区

得益于高新区和经开区的快速发展,威海城建格局已经从带状变为环状

里口山摇身一变成为威海的城市“绿芯”

这个时间点,环翠-文登东部发展轴已经初具规模

如果再搞一条西部发展轴就更完美了

因为西边规划有一座4E级的民用机场,设计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

到时候可以布局一个临空工业区

大家可能会有疑惑,威海经济实力一般,为何能建4E国际机场?

因为威海属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是我国离韩国最近的城市

威海需要一座国际机场来方便两地开展经贸活动

威海大水泊国际机场受限于军民合用性质以及飞行区等级只有4D

已经不太能满足威海的城市定位

2016年,青荣城际开通运营,这是威海首条高铁(动车)

青荣城际在威海市区设有威海北和威海两个站,市民出行很方便

但最大赢家估计是还荣成

因为荣成不仅是山东唯一一个高铁始发、终到的县级市

而且莱荣高铁的起点也设在荣成而不是威海

其实,滨海旅游城市定位对威海限制是比较大的

就算是强如山东第三经济强县的荣成

其支柱产业也只是海洋生物食品、船舶及零部件、机械制造

在引进歌尔、中核等企业后

荣成算是在电子信息和核电装备与新能源产业布局成功

乳山的地理条件没有荣成“三面环海”那么好

乳山河口搞不了港口工业,只能养牡蛎和发展旅游

滨海新区工厂没多少,小区倒是延绵20公里,还差10公里就能接上南海新区

设立于2007年南海新区,打算以南海港为依托,重点发展临港工业

威海之所以花那么大力气搞环翠-文登-南海中部产业隆起轴

为得就是能在远离市区的南部沿海搞点重工业

可能是滨海旅游城市定位包袱太重了吧

十几年过去了,港口都没建好,哪有什么临港工业

青岛、烟台、日照都能搞重工业,威海也可以争取一下,这样经济会更稳一点

参考文献: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威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

威海市官网

威海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