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八路军第120师在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奉命翻越太行山,挺进华北地区的冀中平原,助力八路军第三纵队作战,以巩固华北根据地。

第三纵队是坚持在冀中地区抗日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司令员是率部投奔我党的国民党第53军388旅691团的团长吕正操,副司令员是曾任红军团长的河北游击军领导人孟庆山。八路军第三纵队和冀中军区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归晋察冀军区指挥。1939年1月,第三纵队归新到来的八路军第120师指挥,建制仍属晋察冀军区。

此时的冀中平原,早已满目疮痍,大部分土地被日军占领,国民党军弃地南逃,旧政府分崩离析,情势错综复杂。1939年1月27日,八路军第120师决定由时任师干部大队政委的余秋里牵头,到大清河北岸霸县、固安、雄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武装力量与敌后根据地的地盘。

1月28日,八路军独立第三支队便在河北沧州的河间县诞生了,余秋里任政委。5月底,贺炳炎完成抗大学习,来到了独立第三支队担任了司令员,与政委余秋里搭档。贺炳炎是贺龙的爱将,身经百战,勇猛无比,人称“贺小龙”。

这是贺炳炎和余秋里的再一次搭档。两人第一次搭档,是在红军后期。贺炳炎当时任红2军团第6师第18团团长,余秋里任政委。他俩率第18团在1935年5月湖北咸丰县的忠堡战斗中打了个打胜仗,歼灭了敌师部和一个旅,活捉了国民党军鄂军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名动一时。

贺炳炎是湖北松滋县人,生于1913年。余秋里是江西吉安县人,生于1914年,比贺炳炎小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炳炎出身于湘鄂西的红军,一参加红军就跟着贺龙,曾任红2军团第5师师长、红二方面军第6师师长等职,是一位威震敌胆的悍将。

余秋里出身于湘赣红军,曾任红2团政委、红18团政委、红6军团政治保卫队队长,还当过红6军团最高领导人任弼时的警卫队长,深受任弼时的器重。

1934年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6军团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3军(后恢复红2军团番号)在贵州铜仁印江县的木黄镇胜利会师,贺炳炎与余秋里才第一次见面,随后才有了他们在红2军团第6师第18团的首次搭档。

在炮火连天的红军时期,贺炳炎和余秋里均在战争中严重负伤,各失去了一臂。贺炳炎失去的是右臂,余秋里失去的是左臂。此番搭档后,他们所率领的八路军独立第三支队被人们戏称为“一把手”部队。

在贺炳炎、余秋里这两位“一把手”的指挥下,八路军独立第三支队扎根京津冀一带,游走于日占区腹地,一面袭扰日寇、粉碎“扫荡”,一面发动群众、扩编队伍。起初八路军独立第三支队只有3个连、300多人,很快便发展到了3个团、5000余人,打了不少胜仗,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当地老百姓都高兴地说:“自从有了 ‘两个人共戴一双手套’的‘一把手’部队,我们就有安全感,就什么也不怕了!

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也在一次讲话中感叹道:“贺炳炎、余秋里两个人都只有一只胳膊,刚来冀中时没几个人,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个队伍来了。这个队伍很硬嘛!敌人听见‘一把手’的队伍来了,离老远就吓得溜掉了!”

1940年8月,八路军独立第三支队作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胜利完成了配合破击同蒲铁路、袭击日军据点等任务。百团大战后,第三支队缩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8团,贺炳炎升任第358旅副旅长,余秋里任第8团团长兼政委。

八路军独立第三支队是一支光荣的队伍,由其改编的第8团,后又改编为了714团,解放战争时期又改编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敌一师第1团,是威名赫赫的“全军第1团”。这份殊荣,彪炳军史。

新中国成立后,贺炳炎任第1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余秋里则担任了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石油工业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鲜为人知的是,开国将军中,竟然有14位独臂、独腿、独脚将军,贺炳炎、余秋里就是其中的两位。另外的12位,分别是独臂将军彭绍辉(上将,缺左臂)、晏福生(中将,缺右臂)、彭青云(少将,缺右臂)、左齐(少将,缺左臂)、陈波(少将,缺左臂)、苏鲁(少将,缺右臂)、童炎生(少将,缺右臂,又瘸腿)、朱声达(少将,缺左臂)、 廖政国(少将,缺右臂),独脚将军谢良(少将,缺左脚),独腿将军钟赤兵(中将,缺右腿)、张和(少将,缺右腿)。

毛主席在谈到他们的情况时,曾动情地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呢?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队伍,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

开国授衔时,一共有57名准兵团级人员参加了授衔评定,根据授衔的标准,准兵团级授中将军衔,实际授衔的结果,有53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只有1人被破格授予上将军衔,他就是贺炳炎。

贺炳炎还是唯一一位被毛主席批准不用行军礼的将军。

1960年7月1日,贺炳炎终因积劳成疾,在成都病逝,终年47岁。他是开国上将中第一位逝世的,也是逝世时年龄最小的开国上将。20万军民冒雨云集成都北校场为他送行。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中将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专程从北京赶到成都吊唁,他扶柩痛哭:“老战友啊,老战友,你心里时刻装着革命,装着党,装着人民,偏偏没有装上你自己……”

1961年3月30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贺炳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是开国将军中唯一被国家民政部追认的革命烈士。

贺炳炎的妻子是姜平,她是开国少将姜齐贤(建国后曾任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的女儿。开国将军中,共有两对翁婿,另一对是开国上将周士第与开国少将彭富九。周士第的女儿周博雅,是彭富九的妻子。

1975年,余秋里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他是唯一担任过副总理的开国中将。余秋里还担任过国家计委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要职。

1999年2月3日,余秋里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余秋里的夫人是刘素阁,河北定县人,15岁时就参加了八路军。两人育有一子四女,儿子余浩,是叶剑英元帅的女儿叶文珊的丈夫。(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