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个粽子,将棕箬剥了,用筷子夹了蘸好了糖,然后送到计春面前来,笑道:“恭喜你今天毕业,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总是要吃一个的。这是好口气,以后你还要高中呢。”

计春接了粽子吃着,笑道:“干娘还是这种旧脑筋,以为读书的人,都是像从前三考一样,赶考中状元。我和爹爹早说好了,初中毕业以后,我就去学工……”

这是被誉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现代青年》中的一段情节。

小说中的男主计春本是一贫困家庭的纯良少年,从小给人家放牛,偷听先生讲课时,被认定为“可造之材”。被推荐到北平读书后,计春不再是那个质朴乡下人,开始不求上进,沉醉于金钱和虚荣里不能自拔,彻底堕落了……

“粽”与“中”谐音,自古以来就有“高中”的好彩头。计春不拒绝吃粽子,却认为民俗是“旧脑筋”,甚至是“封建糟粕”。或者说,他看不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漠视了长辈们的期待和祈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新思想蓬勃发展的“过渡时代”。计春这样受西式思想影响的“现代青年”,表面上,穿着时髦,思想开放,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反对旧道德;但骨子里并未掌握“现代”的精髓,内心深处还是留恋传统,贪图享乐。所以,他们的“违礼”,并不是追求进步,而是堕落于财色虚荣。等待他们的,最终是悲剧。计春最终忏悔:“我是天地间一个罪人……”

而今,临近端午节,看见到处热卖的粽子,我突然想到了《现代青年》,想到了计春那一代“现代青年”的“追求”和命运,想到了历代人如何过端午节,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至少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否定民俗、否定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现代”,并不意味着具备了“先进思想”,并不意味着“开明”或“进步”。

不管在什么时代,追求时髦都不能算错,但是绝不能浮躁;漠视传统伦理道德是不应该的,不学无术、纵情于犬马声色、急功近利更是要不得的想法。

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的丰子恺在《端阳忆旧》中回忆了儿时过端午的情景:大姐提前一个月便要制“老虎头”,染坊店的伙计一早就忙于制造蒲剑,母亲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最后他感叹:“世相无常,现在这种古道已经不可多见,端阳的面具全非昔比了。”

现代的“端阳的面具全非昔比”得更加厉害,不知有多少人能感觉到遗憾。

“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洋节不是不能过,但是也不必漠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

作为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凝聚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弥漫着浓郁的历史气息、传统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家国情怀。它不仅仅是一个吃粽子的节日,也不仅仅是一个赛龙舟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