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继多家中小银行接连降息后,中行、交行、建行、农行、工商、邮政储蓄6大国有银行已于日前集体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本轮调整中,六大行将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20%;二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05%;三年期和五年期挂牌利率均下调15个基点分别至2.45%和2.5%。6大国有银行连番及大幅度降低存款利率,也标志着定存利率告别“3时代”。

面对如此大幅度的降息,有不少储户纷纷表示,幸亏存的早,否则又是一笔损失。也有人开始发问,以后钱应该怎么办?利息还会不会继续下调?一位招商银行员工向记者透露,尽管存款利率一直在降,但是一些利率比较高的产品比如大额存单要提前预约,仍然面临“一单难求”的局面。

对于存款利率的大幅度下调,有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必要且积极的做法,并声称未来还有继续下调的空间。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随着经济增速预期的下滑,部分银行正面临存款剧增、贷款规模萎缩的局面,盈利增速趋缓,有些银行的利润甚至已经出现了负增长。换句话说,面对巨额存款,银行通过下调存款利率才能降低负债成本,以缓解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当前中国居民存款到底有多少,为何会让银行产生如此巨大的压力呢?根据央行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居民存款规模新增约10万亿,这个数据相当于2022年全年的50%,相当于2021年全年的100%。由此可见,居民存款规模在急速增长,而且增速还将加快。

面对最近两年居民存款金额上升较快,专家杨德龙表示,下调存款利率有利于推动资金进入投资领域和用于实体经济,有利于刺激内需消费。而且考虑到目前贷款利率以及贷款市场已经处于低位,存款利率在未来下降的空间仍然很大。专家杨德龙的一番话,再次掀起新的话题:到底是投资还是继续存着?
面对六大行集体下调利率,接下来,肯定有人会推广所谓的“资产配置方案”,劝说购买所谓的理财、国债、基金等产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银行的储蓄或许是养老钱、看病钱、后代教育钱。在所谓的“资产配置方案”面前,存在银行是相对最稳妥、收益最稳定、也最持久的方案,没有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六大行集体降息的次日,知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发文称:降低普通储户的存款利率无可厚非,但是不是可以考虑同步降贷款利率,对于几年前过高的存量房贷利率也可以降降。面对当前萎靡不振的宏观经济环境,大家只有携手才能共渡难关。

不得不说,任泽平的一番话有理有据,把宏观经济里面的“鱼水关系”表述的非常贴切,因此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在全面复苏经济的当下,只有抱着同甘共苦的决心,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