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明朝人,出生于1543年,祖籍福建福州市长乐县,20岁就中了秀才,后来乡试不理想,便走向了经商的道路。

那时大部分的商人都去菲律宾做生意,他也开始经常往返于菲律宾经商。

在菲律宾他吃到一种美味的食物-甘薯,熟吃甜美软糯,生吃甘甜多汁。

而且从当地人的口中,他了解到甘薯的种植非常容易,只需要一根薯藤,把它插进土里,浇上水,它便能生根,然后长出一大串的甘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薯生命力顽强,易种植,耐旱,产量高,又生熟可吃,饱腹感强,它一年可种2季,春薯亩产可达4000多斤,夏薯亩产2000多斤,一年亩产也就是6000多斤。

而当时我国的小麦,一年只能种一季,亩产仅300斤左右。

陈振龙心中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把薯藤偷偷的带回自己的家乡。

因为那时(1593年)他家乡的人们正遭受自然灾害,经常饿肚子,甚至有的人都饿死了。

但是,要怎么把薯藤带回国呢?他心里犯了难。因为菲律宾明令禁止把薯藤带出菲律宾,偷渡者死。

于是,他一边想办法,一边跟当地的人们学习种甘薯的方法。

没多久,他便学会了种植的方法和技术。接下来就是怎么把薯藤带回国。

因为菲律宾有规定,所以当地人不敢把薯藤送给陈振龙,但是陈振龙愿意花高价去买,所以就会就贪心的胆大的愿意卖给他。

这一次,他把薯藤放进装货物的箱子的最底下,他祈祷检查人员不要那么认真,但还是被他们发现了,检查人员指着薯藤大声问:“你不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吗?”

陈振龙假装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啊,有可能装货物的人没注意,不小心把薯藤带进去了。”

检查人员见他一脸诚恳,不像是在说谎,就口头警告他一下便让他通行了。

经过这一次的经验,陈振龙心想,他要想一个更稳妥的方法。

于是,他编了一个斗笠,他把买来的薯藤编进斗笠里面。当他带着斗笠接受检查时,因为害怕被发现,所以他把斗笠压的有点低。

检查人员感觉有点可疑,于是一把上去把他的斗笠拿下来,想一探究竟,结果在斗笠里面发现了薯藤。

其中一个检查人员发现,陈振龙正是上次检查发现带薯藤的人,于是赶紧报告给领头人。

几个人七手八脚的把陈振龙打了一顿:我让你偷薯藤,还偷不偷?

陈振龙一边挡着打在身上的拳头,一边喊:冤枉啊,这斗笠是我买的,我也不知道里面怎么会有薯藤,或许是材料不够了,那商家拿薯藤冒充呢。

旁边的商客都帮陈振龙求情:他年龄那么大了,你们就放他一马吧。你看他根本不知道斗笠里面有薯藤。

检查人员想他年龄大了,也没那个胆,就又放了他一马。

正当他坐在地上摸着伤处哎呦哎呦时,一位中国人蹲在他面前告诉他:“或许你可以把薯藤编进回国船只的吸水绳里,它们颜色很接近。”

陈振龙听了恍然大悟:“谢谢,谢谢你告诉我这个方法。”

一天晚上的后半夜,工作人员都睡着了,他偷偷来到船边,拆开绳子,又麻利的把薯藤编进绳子中,然后心满意足的走了。

次日一早,陈振龙如愿登上了那只带有薯藤的回国的船只,检查人员并没有去留意那条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船只一离开菲律宾境内,陈振龙赶紧把薯藤取出来,小心的呵护着,并时不时的给它洒些水,防止它缺水死掉。

经过7天7夜的航行,船只终于靠岸,陈振龙心系薯藤,他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的直奔老家。

回到家水都顾不得喝一口,立马喊来儿子和他一起把薯藤种在了院内。

这薯藤,经过一路小心翼翼掩护、呵护,带着希望种了下去。浇上水,终于不负期望,这顽强的薯藤生根发芽,几个月后结出了沉甸甸的甘薯。
看着沉甸甸的宝贝,50岁的老秀才喜出望外。

他吩咐儿子陈经纶赶紧把这情况上报福建巡抚-金学曾。

陈经纶把甘薯易种植,产量高,生熟可吃的特点讲给巡抚听。

巡抚正为饥荒感到发愁呢,听完这消息他赶紧让陈振龙父子试种繁殖甘薯。

慢慢地,随着官方的不断推广,福建的家家户户吃上了软糯香甜的甘薯。

到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因为它长的红彤彤的,人们给它改名叫“红薯”,听着也吉祥。

根据历史记载,红薯当时养活了中国至少3亿人口,陈振龙也因此被后人称为“红薯之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为感谢陈振龙的恩德,在乌石山建造了“先薯祠”和“先薯亭”,以此纪念引进红薯有功的陈振龙。

陈振龙,一位商人,为了家乡同胞冒死带回薯藤,救了我国几亿人的生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想想当初的不易,愿我们都珍惜粮食,感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