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终于让马斯克承认看走眼了。

5月27日,有一个网友转发了马斯克评价比亚迪的新闻采访,然后问他如何看待比亚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网友其实就是想调侃下马斯克。

因为这篇采访确确实实打了马斯克的脸。

当时是2011年,马斯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持人问了他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比亚迪?

马斯克听完后,不仅哈哈大笑,还当众嘲笑比亚迪。

他先是幽默的说:比亚迪的车生产出来了吗?然后又说:比亚迪的产品没啥技术含量,它们首先要考虑如何活下去?所以特斯拉不会把比亚迪当作竞争对手。

很显然,当时马斯克的内心是看不上比亚迪的。

如今十年过去了,比亚迪的强势崛起疯狂打脸马斯克。

因此这次有人转发这条采访并且@马斯克,很显然就是想看马斯克的笑话,最后马斯克很尴尬的回应: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比亚迪竞争力很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次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很显然,马斯克已经把比亚迪当作一个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了。

但是对于比亚迪而言,反攻才刚刚开始。

特斯拉想利用3万美元以下的汽车壮大规模,比亚迪就从低端汽车开始冲刺豪华汽车,接连发布数十万元的腾势、甚至百万级别的仰望等车型,硬刚特斯拉。

特斯拉在中国建厂扩大产能,并且布局欧洲和美洲,预计将产量扩大到500万辆左右;比亚迪就在全国建设十大生产基地,甚至也准备将工厂布局到欧洲和美洲去。

当然,特斯拉也不含糊。

比亚迪以刀片电池掀起电池领域的革新,特斯拉就自研4680电池,也号称要改变未来电池。

比亚迪在低端车型称霸,特斯拉就多次降价,降维压迫比亚迪。

他们数次隔空较量,然后慢慢碰撞,特斯拉一开始光芒万丈,制定了咄咄逼人的战略,而比亚迪则稳扎稳打,一步步向高端进化。

两者多次攻守异位,如今已经正式开始全面对决。

他们不仅要在中国针锋相对,还要在全球市场上决出胜负。这场碰撞更是将决定未来十年内汽车领域龙头老大的位置,甚至会改变世界格局。

可以说,未来一定是拼刺刀的时候,我相信会非常刺激。

那么问题来了,特斯拉为啥要做低端汽车?比亚迪又是如何硬刚特斯拉的?两者到底是如何交锋的?

大家好呀。我是熊猫,今天就来说说比亚迪与特斯拉是如何缠斗,以及它们的战略变化。

首先要说明下,马斯克看低比亚迪,很多国人可能会觉得特别愤慨,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毕竟在2011年时,两者的差距确实很大。

当时特斯拉已经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纯电动跑车Roadster,售价高达百万元人民币,但是依然受到硅谷精英的热捧。

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ebay的第一任总裁杰弗里·斯科尔等等知名人物都是Roadster的第一批车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的马斯克和特斯拉即使在硅谷也属于星光璀璨的新星。

反观比亚迪就黯淡得多了。

当时的比亚迪主力汽车还是紧凑型轿车F3,即便是在汽车工业不算强的中国,比亚迪F3也只能排在第二甚至第三梯队。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更是没法跟特斯拉相比。

比亚迪在2008年推出的第一款混动车型F3DM,从上市开始,销量就非常惨淡,到了2010年F3DM的年销量也仅有417辆。

可以说,无论是从知名度,还是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来说,比亚迪确实都称不上是特斯拉的对手。

所以那时的马斯克才这么傲慢。

本来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两者恐怕不会产生什么交集。

但是,在两家企业巨大的差距之外,他们其实还是有着一个共同点的:那就是马斯克和王传福的野心都很大,让他们冥冥之中有了第一次的路线之争。

路线之争几乎贯穿了特斯拉和比亚迪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好好讲讲。

马斯克的野心是让电动车取代传统燃油车,但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汽车的供应链主要以燃油车为主。

特斯拉根本拿不到优质的供应商,因此他们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得先赢得高端市场挣钱,然后再向低端市场渗透。

只有规模化后,全球的供应链企业才能主动为你生产产品。

2006年,特斯拉就提出了一个野心很大的项目——宏图计划,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走的。

这份规划就是延续上面的思路:

第一步就是,先打造一款非常豪华和科技含量的汽车,打开知名度,同时积累技术和吸纳资金,比如特斯拉Roadster就是特斯拉花费数年打造出来的百万级别豪华跑车。

第二步是,利用积累的技术和资金,规模化生产一款中高端汽车,比如Model S和Mode X 就是售价50万元左右。

第三步就是重复上面的模式,继续规划产量更大、价格更加亲民的低端汽车,比如Mode3以及Model Y,这两个车型售价刚开始时是30多万,然后一路下降到20多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马斯克的规划中,还要出一款售价在10多万的车型。

这种模式非常适合美国的硅谷企业,他们有资本,有技术,还有全球的产业链支撑,特斯拉很快就凭借高端车型打开知名度,大量的企业开始愿意给特斯拉供货。

马斯克要做的就差如何规模化了。

但是想要快速规模化可不简单,汽车已经发展了数百年,各个生产环节已经是精益求精的模式。

如果按照正常的速度,估计很难短时间提高产能,完成取代燃油车的目的。

因此,特斯拉必须得对现有生产模式再次创新,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抛弃成本最高的人工环节。

2016年,马斯克提出建立全自动化的生产模式,用更高效,成本更低的机器人来替代人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在这之后,特斯拉一直在围绕着生产和制造环节进行创新。

比亚迪其实也遇到供应链的问题。

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正式入局新能源汽车。

三年后,比亚迪就尝试研制了第一款搭载磷酸铁电池的F3e电动车,这个时候,特斯拉的第一款电动车都还没有发布。

当时国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大型供应链企业不愿意陪比亚迪试水,小型供应链研发能力又不足。

于是比亚迪在研发纯电动的初期也陷入没有供应链的危机中。

中国又没有美国那样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所以特斯拉那种高端向低端渗透,全球供应的模式根本行不通。

但是王传福并没有放弃,而是走上了一条至今让我们非常佩服的路,那就是:全产业链自研,也叫垂直供应链。

只要是中国没有的配件,比亚迪就组建团队搞研发,三电、芯片,混动发动机等等团队应运而生,最终连汽车外壳都是自己研发的,这一布局就整整持续了二十年时间。

比亚迪一边在低端车型厮杀,养活自己,一边在积累技术,希望有一天能站稳脚跟,甚至是一飞冲天。

自此,比亚迪和特斯拉都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一个在中国搭建产业链,一个搞生产变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斯拉与比亚迪都谈不上有什么交集,都在各自的领域里独自奋斗和突围。

2015年时,特斯拉model S的年销量,就达到了25202辆,惊艳了全球汽车界。

2016年,特斯拉首款SUV Model X,全球销量也突破了10000辆大关。

2017年,特斯拉终于推出了首款量产车型——model 3,价格下探到了3.5万-4.4万美元,当年的总订单量,就达到了51.8 万辆,完成了马斯克在宏图计划第一篇章中的规划。

同一时期,中国将纯电车列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并且开启了大规模补助计划。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大潮正式掀起。

比亚迪多年积累终于迎来了爆发的机遇。

2013年,比亚迪推出了第一款搭载DM2.0技术的混动车型——秦DM轿车

2015年,比亚迪推出了混动SUV唐DM,靠着秦和唐的销量带动。

同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近6.2万台,超过日产、特斯拉,夺得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的宝座。

在这期间,特斯拉和比亚迪唯一的交集就是马斯克采访时,对于比亚迪的轻视。

然而在这辉煌的背后,其实藏着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产能阵痛。

特斯拉在美国全自动化生产线搭建时,遭遇了技术困境,部分机器人根本无法取代人类,不要说复杂的操作,就是连普通的拧螺丝效率都比不上人工。

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有高达40%左右需要报废或者返工,生产效率只有其他车企的四分之一,原定的周产能达到5000辆,其中合格产品只能达到700辆。

特斯拉的产能低到令人发指!

马斯克急得连续开除几十位高管,甚至亲自到工厂监督,但是依旧无法解决全自动生产线的技术问题,特斯拉已经走到破产的边缘了。

马斯克被迫暂时放弃全自动生产线,寻找其他高效生产汽车的方法。

于是拥有全球最强大供应链,生产效率最高的中国,就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生产基地。

2018年,特斯拉向中国许下了诸多承诺,获得了中国的支持。

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开建,特斯拉与比亚迪的碰撞终于到了正面交锋的时候了。

不过这第二次碰撞更多的是舆论交锋

如果了解汽车历史的应该都知道,当时比亚迪情况并不会比特斯拉好到哪里去。

倒不是说比亚迪自身问题,而是那一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非常混乱,骗补贴、虚标,各种不合格的新能源车层出不穷,导致很多消费者对于纯电动车并不信任。

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这对于比亚迪是非常不利的。

钱挣少了,以后可以再挣,但是消费者不敢买电动车,直接影响了电动车的未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比亚迪和其他认真做电动车的车企都会受到的影响。

因此中国引进特斯拉,就是让特斯拉来充当这个鲶鱼,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这鲶鱼是进来了,可另外一个问题也出现了:中国车企如何与特斯拉竞争?

当时面对特斯拉,没有任何车企敢轻视他,在他们看来特斯拉不是鲶鱼而是鲨鱼。

中国新能源车企,恐怕不是他的对手。

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而是车企们当时的心态。

其中理想汽车的CEO李想最为直接,他不仅在网上呼吁:“特斯拉都已经达到家门口了,别再搞这些丢人的宣传手段自嗨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甚至有一次非常悲观的问:到底怎么样才能打败特斯拉。

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车企面对特斯拉压力有多大,其中比亚迪又是中国电动车的代表。

在这一轮的舆论交锋中,中国车企可谓完败,包括比亚迪

有人说特斯拉就像汽车界的苹果一样,它的地位超然,没有人认为中国车企能够打败它。

如果硬要说有一家企业能够淡定应对的话,那一定就是比亚迪。

相比起特斯拉,比亚迪的生态其实更像苹果。

苹果的核心在于封闭系统,而比亚迪的核心也在于全产业链自研,他们的生态同样是封闭的。

2018年时,比亚迪就在自研核心技术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搞出了自己的三电,同时也布局了混动系统、芯片以及刀片电池。

就像一个高手修炼内功一样,在大成之前,比亚迪的确还无法与特斯拉相比。

2020年,比亚迪与特斯拉终于正面交锋了。

当年,特斯拉的Mdel 3正式开始量产,同年9月,马斯克正式提出了“一体化压铸”技术。

这项技术非常有意思,原本汽车后地板有70多个零部件,自动生产线根本无法高效生产。

于是马斯克干脆把这70多个零部件全都去掉,合成到一个零件上,不但减少总装过程中对人工的需求,还提高了制造效率。

但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特斯拉还实现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革命性创造:那就是马斯克心心念念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也有了部分突破。

他们将自动驾驶的理念引入产线中,创造出了“工作站控制”

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是人工智能,它可以感知外界的信息,然后将数据传送到AI进行分析,再做出决策,就像人的大脑一样,解决以前机器人不够智能的问题。

虽然它还无法解决真正全自动生产线的难题,但是在这套系统的帮助下,特斯拉的生产效率直线上升。

以上海超级工厂为例,原本它的年产能规划只有50万辆,但是引入这套系统后,年产量达到75万辆,效率提升了50%。

生产效率上来了,成本就下去了!

于是,特斯拉就有底气继续走宏图计划的第二步:降价抢占市场

那段时间大家应该都有看到,特斯拉隔段时间就降价的新闻,有时候中国消费者刚刚买完Model 3,特斯拉后脚就降价了,让很多特斯拉车主非常不爽。

但是更不爽的是中国车企,连特斯拉都降价了,中国车企是否应该跟着降呢?

可跟着降的话,本来就亏损的企业压力就更大了;不降的话,就会失去市场和口碑。

可以说到了这时,马斯克宏图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国车企十分难受。

如果按照这种节奏,中国新能源车企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但是比亚迪不答应。

特斯拉的战略成功了,比亚迪十多年的自研战略同样到了丰收的时候。

2018年12月,比亚迪发布了IGBT4.0技术,打破了外国企业在车用IGBT芯片上的垄断。

2019年1年,比亚迪凭借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在次年推出刀片电池,一举改变了以三元里为主的电池格局。

2020年,比亚迪发布了两款第三代DM系统,其中DM-i也彻底颠覆丰田的混动技术。

自此比亚迪的生态逐渐完善,不仅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车型从低端已经逐渐扩展到了中高端。

比亚迪的反攻开始了。

2020年是比亚迪与特斯拉攻守异位的一年。

以前都是特斯拉主动降价,对中国车企进行极限施压,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却无法对特斯拉形成压力。

但是在2020年以后,特斯拉却感受到了比亚迪的压力。

这一次是两者供应链模式的再次较量,而这一次比亚迪的模式完胜特斯拉。

2020年,因为疫情全球制造业都受到影响,供应链平衡模式被打破。

各大车企的缺芯潮持续了一年多,很多车企都被迫延期交付甚至减产,其中就包括拥有强大供应链的特斯拉。

刚开始时,特斯拉的产能并不受影响,他们非常注重汽车的智能化,所以芯片在他们的战略里地位非常重要。

在很早的时候,特斯拉就组建了芯片团队,对芯片进行自研和供应链管控。当出现芯片短缺时,他们就立刻启用供应链应急备案。

因此缺芯潮的初期,在其他车企出现延期和停产时,特斯拉并没有受到影响。2020年,特斯拉的销量和产能直接飙升一倍。

外界一致认为特斯拉拥有先见之明。

然而仅仅一年后,特斯拉就支撑不住了。

马斯克先是主动承认芯片短缺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然后在特斯拉的部分车型中被迫移除了一个控制芯片。

根据路透社的新闻报道,这个芯片是汽车的转向架芯片,属于备用芯片,所以特斯拉不打算直接告诉消费者。

说白了就是因为芯片短缺,只能偷偷减配,至于损失嘛 ,最终自然只能靠消费者买单。

其实不只是芯片,影响特斯拉产能的还有电池。

特斯拉最早的电池供应商是日本松下。

但是松下的电池技术不过关,一直无法提升,直接影响Model 3的产能。

2019年,马斯克被气得对松下破口大骂。2020年,特斯拉就主动调整了供应链战略,引入了LG和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然后又和比亚迪达成了刀片电池供货协议。

这才帮助特斯拉稳住了产能。

有了这两个教训,特斯拉认识到自己的战略并不完美,一些核心技术不能依靠其他人。

于是特斯拉开始疯狂补课,他们一边扩大汽车产能,一边布局芯片和电池工厂,甚至和中国电池企业抢购全球的矿产资源。

但是这样的补课哪有那么容易,单单4680电池来说,生产技术不过关,性能达不到预期,产能低等问题一直在重复出现。

特斯拉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自己犯下的错只能自己往肚子里咽下去。

比亚迪就完全不一样了。

2020年,比亚迪已经构筑起了自己的垂直供应链体系。

小到LED车灯、显示屏,大到最重要的电池、电控、电机三电系统,他们都有能力自己生产,因此当外界出现供应链崩盘时,比亚迪却能轻松应对。

2020年,比亚迪汽车销量达到4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还不到18万辆。

但是到了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飙升到59万辆,同比增长231.6%;2022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再次飙升到186万辆,而且全部都是新能源汽车,一举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企的销冠。

在疫情肆虐的那几年,比亚迪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但是这还没完,比亚迪一改往日的垂直封闭式供应链模式,而是将旗下供应链加快对外开放。

这个战略早在2017年就已经提出来了。

当时王传福认为垂直供应链在初期是有好处的,造车初期,供应链不稳定,所以汽车零配件自研自用可以保证电动车的质量。

但是随着电动车的发展,供应链模式已经成熟,再自产自销无法形成规模和技术优势,只会让整个集团背负上沉重的包袱,最终会反噬比亚迪汽车。

于是他定下了开放供应链的战略。

在这之后,比亚迪汽车零配件不再局限于集团内部,而是自产和外购各占一半,谁有优势就采用谁,如果没有竞争力只能被淘汰。

2020年后,比亚迪对外开放的力度再次加大,几乎是来者不拒。

丰田找比亚迪代工,求购刀片电池,比亚迪马上就和他们成立合资公司;特斯拉向比亚迪求购刀片电池,方便他们生产更低价格的汽车。

只要比亚迪能供应刀片电池,特斯拉的汽车就能再降2万元左右,这个价格足以威胁到比亚迪但是比亚迪依然没有拒绝,而是坚持开放供应链。

此时两者的供应链模式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于是就有了第三次较量:市场竞争

而比亚迪没有让人失望,他们的销量依旧强劲。

2023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就超过55万辆,销售额同比增长近80%(79.8%),利润更是翻了近6倍(593.68%)。

反观特斯拉已经用完了所有的底牌,他们唯一的胜算就是坚持全自动产业链,一边继续降价,主动开启价格战,一边继续在全球建厂扩充产能。

但是这个效果并不好,降价导致特斯拉的利润暴降25%;全球建厂也只能呼吁中国供应商过去帮忙搭建产业链。

特斯拉只剩下一个3万美元以下的紧凑车型的牌可以打了,这才有了开头马斯克承认自己看走了眼的事情。

这下压力给到了特斯拉这边。

在这之前,国内外几乎没有人认为特斯拉会被其他车企超越,即使是有,那也是其他老牌汽车巨头,而不是中国车企。

更关键点是比亚迪的攻势还在继续,而且是车型和市场双重冲击。

2023年,比亚迪发布了多款新车,其中还包括B级别的中端车型和高端车型,甚至豪华车型。

要知道,汽车市场有“得B级车者得天下”的说法,在这个领域的车型一直都是以外企为主,其中特斯拉的Model 3就是B级车型。

至于高端和豪华车型更不用说,外企几乎垄断了这两个领域。

比亚迪向B级车和高端车型发起冲锋,这也意味着比亚迪和特斯拉的拼刺刀的时间正式来了。

同时拼刺刀的还有全球市场。

既然特斯拉能在全球销售,比亚迪自然也可以。

2022年时,比亚迪全年累计出口汽车仅有5.5万辆,到了2023年时,比亚迪在前五个月就出口了约6.9万辆汽车,同比增长了14倍。

这个数据还无法和特斯拉相比,但是它的意义非常大。

可以说,比亚迪与特斯拉的数次较量中,两者从路线之争,到舆论之争,再到市场之争,特斯拉一开始光芒万丈,制定了咄咄逼人的战略,而比亚迪则稳扎稳打,一步步向高端进化,两者的较量有输有赢,未来的较量还要看谁的底蕴更大。

好了,我是熊猫,本期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