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高考季,不管是不是允许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都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封建社会的普通文人都把科举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类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悬梁刺股,发奋苦读。

当然,不管在什么时代,能最终实现理想的都是极少数,就算是高中状元,最后会给人生或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

且不说别的,介于唐宋之间的五代时南汉规定,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这和《笑傲江湖》中要练武功绝学《葵花宝典》的前提条件有一拼。不知这样的状元,会不会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

自隋朝实行科举制,经唐、宋、元、明,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名),加上武状元和其他短命政权选考出来的,中国历史上有名可考的文武状元共有777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成为状元,马上就有了官职,但这并必然不意味着贡献和持久的名望。如唐代姓名可考的147名状元中,事迹可考的仅有29人,包括大家熟知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等。换个角度看,80%的状元,都可能是平庸到不足以载入史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苏轼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不曾成为状元(唐宋两代有265名状元)。

网上曾流传这样两份名单——

清朝科举状元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

清朝落第秀才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

种种事实表明,一个人是否成才,是否能够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与状元身份没有密切的关系,尽管成为状元后马上会成为官员,占据相对优渥的资源。

这与现代的高考很有相似之处。据对恢复高考30多全国1120名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基本结论是:状元毕业后出类拔萃者的比例并不高,职业成就低于社会预期。

鉴于某些个人和机构全然不顾社会责任,把状元当做“金字招牌”,只想牟利;有些名校为争抢状元生源不择手段,忽视如何去锻造大学品质培养人才……炒作状元带来的种种弊端,教育部已连续多年要求不要公布成绩排名,严禁炒作高考状元。

教育事业的目标,是培育出有健全人格、优秀素养的新一代。不炒作高考状元,并不是不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和努力,而是让高考回归到正常轨道,尽量减少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负面效应。

鲁迅先生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全体普通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