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面对当年的失败,总有印度人愤愤不平。尤其是一些印军高级将领,始终对没有出动空军参战耿耿于怀,他们曾在非正式场合抱怨:“如果印度在1962年果断使用空军,就绝不会输掉战争”。
在他们看来,假如尼赫鲁当时允许作战飞机袭击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线,那么“印军将不会在阿萨姆平原,而是在拉萨迎来停战。”
这种论调给人一种印象,似乎1962年的印度空军非常强大,只是因为政客对局势的误判,军队才丧失了取胜的机会。那么,事实果真如此么?
让我们先来看看1962年的印度空军是什么样。
印度空军的前身,是英印殖民政府空军。这支部队成立于1933年,在二战期间迅速膨胀。英国在战争中大力支援殖民政府空军,提供物资和训练支持,同时大批美国打算运往中国的军事物资,也只有一半通过“驼峰航线”成功送到,剩下那一半都遗留在了印度。
因此短短三年内,英印空军就利用这些物资扩充到拥有600名飞行员和10个战斗机中队,初具规模。
1947年印巴分治,新成立的印度空军分到了英印空军三分之二的人员和装备,其中包括200架战斗机,看起来像模像样。印度对自己的空军很得意,自称是“亚洲第一空军”。
印空军布朗特上校曾说:“整个亚洲只有一个半空军,一个是我们印度,另外半个是巴基斯坦。”傲慢之情溢于言表。
自信的印度,甚至还派C-47运输机飞到拉萨,为驻扎在西藏江孜的印度贸易代表和卫队运送物资,借此向噶夏政府炫耀实力。
独立后,印度也一直在向西方国家购买喷气式战斗机和堪培拉轰炸机,拥有各型飞机近千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空军的实力的确位列亚洲第一,但这个第一,需要加一个时限:朝鲜战争之前。
1950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在苏联帮助下不但拥有了先进的空军装备,还派出10个歼击机师、2个轰炸机师直接参战,战斗出动2.6万余架次,取得了击落敌机330架的战果,一跃成为全世界喷气式战斗机空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这时的中国空军,无论装备质量还是作战经验,都已超越印度。
1962年时,已经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空军,早已引起印度的特别关注。印度陆军司令部曾经编写过一本《敌情综述》,对中国空军的战斗力做过评估。
印度人判断,1962年中国不但拥有1400架,性能超过英制“吸血鬼”和“猎人”的战斗机,还有轻型轰炸机500架,以及战略轰炸机12架。据后来披露的文件显示,尼赫鲁政府最忌惮的,正是这12架由图-4组成的,全亚洲唯一战略轰炸机部队。
中国装备的图-4,是苏联版的B-29,但它各方面性能都比原型B-29有所提高。
中国以购买的形式从苏联获得,共支付给苏联大约2亿美金。这笔钱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昂贵的。但这些图-4,也确实在服役期间展现出了重要价值。1988年它们退役后,空军有人这样评价:“虽然价格高,但还算值。”
1953年2月28日,首批10架图-4由苏联飞行员驾驶降落在石家庄,空军将其编成“独立第四团”驻防北京南苑,1955年又移防至陕西武功。独立第四团曾受命前往高原执行平叛任务,也正是这次作战,深深震慑了尼赫鲁政府。
当时,虽然解放军空军实力不弱,但却很难在高原正常作战。主要的困难有三点条:机场不足、高原气候和后勤补给。
首先来看机场。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前,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是东部沿海地区。阻止美蒋飞机对大陆的袭扰和对纵深腹地的侦察是空军主要任务。兵力也主要布防在东南沿海、京畿重地和核武器研发地区。而在祖国西部的高原,当时我军的基础建设和防空部署几乎是一片空白,主要是因为在高原修建机场的难度太大。
一座功能齐备的军用机场,不但要有跑道和机库、还要有燃油补给设施、维修设施、雷达及指挥导航系统、防御设施等等。要在在高海拔地区完成以上建设,绝非易事。
1955年,西藏历史上第一座机场在拉萨附近的当雄动工,1956年建成。中印战争期间,当雄机场是中方在西藏境内唯一的可用机场,还是军民合用。
当雄机场的设施十分简陋,只有一条4500米的砂石跑道,无法起降喷气式飞机,严重制约了我军的部署。而且仅凭这一座机场,也无法保障在绵延上千公里的战线上,为部队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
当时我军在高原的雷达数量上也严重不足,存在较大盲区,对空观测主要由陆军防空哨报告。因此,印度军机才敢在战前多次越过边境,对中方一侧进行侦察。
除了机场匮乏,中国空军另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是恶劣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青藏高原一向被视为空中禁区,其飞行难度从“驼峰航线”的凶险就可知一二。在空气稀薄、气压仅有平原70%的环境下,飞机设备的工作状况和空勤人员的体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部队作战能力大打折扣。即使在今天,如何在高原、高寒环境下进行航空作业,仍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第三个困难是后勤补给。
现代空军一旦出动,会立即消耗大量燃料、弹药和零配件,人员也需要足够的给养。要把这些物资送上高原,不但成本极高而且速度缓慢。当时仅有三条公路可以入藏,都以山高路长、崎岖难行著称,仅凭这些公路的运力,根本无法满足空军的大规模作战需求。
可以说,以上三大困难是中国空军没有抵近战区的直接原因。我军唯一不太受以上条件制约的,只有可以从格尔木起飞,拥有较远航程的图-4轰炸机。
那么印度呢?为什么号称亚洲第一,却在战争中只进行了空运和侦察活动,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其实,印度空军不但没有困扰我方的三大困难,反而具备很多优势。
首先,和中国空军没有机场可用的尴尬相比,印方一侧由于海拔急剧降低,而且地势也很平缓,非常有利于修建机场。印度也的确在边境地区修建了很多军用机场,部署了大量飞机,事实上拥有对中国的数量优势。
其次,很多印军飞行员曾在二战的缅甸战场参加过对地面部队的近距支援作战,至少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有比中国飞行员更丰富的经验。
最后,印度不停向西方国家购买装备,1957年已经实现了战斗机喷气化,还拥有堪培拉轰炸机。
因为具备这些优势,所以直到中印争端的早期,印度空军一直表现得非常活跃。
据中方不完全统计,1957-1960年间,仅西段边界就发现印度飞机入侵113次,其中绝大部分是军用飞机。印度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甚至深入西藏腹地进行侦察。
中印边界多为高山深谷和原始密林,道路稀少,印度运输机担负着为地面提供补给的重任,印军的后勤很大程度上依赖空运。
为了保证补给,印度在边境山区修建了大量空投场和直升机起降场,有资料显示,从1961年底到1962年10月,在西段印军出动运输机6000余架次,运送各类物资3万余吨。
印度飞行员对战场环境极为熟悉,如果能积极出击,密切协同,肯定会给我军带来极大干扰。但我军进攻打响后,印度只是频繁起降运输机,始终没有动用作战飞机,这是为什么呢?
战争结束后,印度空军退役准将拉梅什·帕德克、印度空军司令部作战局长德万、以及美国驻印大使都曾各自撰文,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迫于中国空军的威慑。
据拉梅什披露,印度军方曾经于1960年10月15日秘密举行了代号为“希尔”的图上推演,结果显示:如果中国发起空中突击,那么印度整个北方邦的重要城镇,尤其是加尔各答及其周边的工业设施,都将遭受严重损失。当时中国的战略轰炸机,已经在平叛作战中显示出他们拥有这个能力。
德万在回忆录中也提到,他曾向空军参谋长慕克吉提交过一份报告,评估了印度对中国使用战斗航空兵的可行性。这份报告的结论是,一旦中国人实施报复,加尔各答将率先遭到毁灭性打击。而印度空军最多只能攻击到拉萨,但拉萨及其周边并没有高价值目标。
时任美国驻印大使加尔布雷斯在回忆录《大使日志》中也提到,战争爆发后,印度国防部长梅农曾经多次向他提到使用航空兵的问题。梅农的态度是,让印度空军介入,并不明智。梅农向美国大使说,中国1959年曾在青藏高原部署过图-4重型轰炸机,并且使用过,这让印度感到十分不安。
很明显,尼赫鲁本人也同意上述观点。战争进行时,陆军司令部的将军们多次要求空军出动,都一再被尼赫鲁拒绝。
西线,1962年10月31日,陆军西部军区司令道来特·辛格中将正式要求空军提供近距空中支援。他认为,在开阔平坦的达拉克山区,进攻性空中支援将提供很大帮助,但他的请求始终没有被同意。
东线同样如此,1962年10月初,第四军军长乌姆拉奥·辛格中将发电报,要求政府同意使用空军战机进行近距空中支援;10月7日,他又发了一封绝望的电报,说他将无力应对新的进攻,建议使用全部空中力量来扭转战局。
这些电报,都被陆军司令部明确拒绝,表示不会提供任何近距空中支援。
尼赫鲁本人,也曾亲自发电给陆军司令部,强调了国防部长梅农的意见:鉴于可能出现的,中国空军对我城市的报复,出动空军进攻中国人,是不明智的行为。
尼赫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国的图-4已经稍显落后,但它毕竟是是载弹量大、续航时间长、能够进行地毯式轰炸的可怕武器。对缺乏完善防空预警能力的印度来说,图-4飞临后方城市上空所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承受的。
除了担心加尔各答遭到攻击,印度对前线补给的担忧,是另一个原因。
陆军司令部在10月7日发给印度第四军的电报中写道:“使用进攻性空中支援对我方不利,因为中国必定报复,这会威胁靠前飞行的印度运输机的安全,而这是陆军补给的唯一来源。”(摘自《灾难性混乱——东线印度空军的使用》)
同时,有一部分空军指挥官也同意国防部的做法,他们认为,至少在高山密林的交战区域,中国人不太可能集结大量装甲车辆,此时空军出动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而且中国地面部队已经显示出,他们极其重视防空,并具有经验。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漫长的革命战争到凶险的朝鲜战场,中国陆军早已习惯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作战,并且非常重视积极防空。在1962年10月20日的西线红山头战斗中,有一架印军飞机突然飞临战场,结果立即遭到我地面轻重武器的集火射击,最终带伤逃离。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1962年尼赫鲁不敢出动空军的最主要原因,是担心遭到我轰炸机部队的战略报复。至于他们往来电报中说担心空中补给线被我军切断,看起来更像是应付陆军的借口。毕竟我军缺乏足够的前线机场,对印度人来说也并不是秘密。
12架图-4,我们一共支付给苏联2亿美金,一直服役到1988年,有几架还被改成了各种试验平台。在60年代的边境冲突背景中,这批轰炸机实实在在体现出了“战略”两字的价值,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中国飞行员在朝鲜战争和台海空战中的英勇表现。
如果只有好装备,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别人也不会认为你是个强大的对手。
最后,让我们用德万在回忆录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那就不要用空军去招惹中国人,北京习惯后发制人。”
下一期,咱们接着聊,青藏高原上发生的那些事儿。
参考资料:《灾难性混乱——东线印度空军的使用》《冲突期间的印度西线运输机部队》《中印空军建设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