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它连接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把社区组织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社区加快实施“村能办”“家门办”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紧扣提高治理效能,增强服务能力目标,着力优化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实现居民办事不出社区,企业和群众得到个性化精准服务,增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社区服务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只有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强,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把社区便民服务工作做到位做到家,才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工作中做到热心接待居民,耐心解答问题,细心对待工作,诚心服务群众,密切党组织与居民群众的关系,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使他们安心、放心。

以便民服务为导向。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按照“依法下放、应放尽放、就近能办”的原则,便民服务事项下放到社区,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切实地体会到便民服务、利民政策。当然,这也对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设备是否配备?各类专网平台是否连接通畅?工作人员是否经过培训?业务事项是否熟悉?细节之处,最见功夫。便民服务,就要多想一步。群众办事时还有哪些烦心事可以在社区办理?还有哪些环节可以改善?从群众需求出发,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才能提升便民服务质量,展现社区服务形象。

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新需求,才能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吴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