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秋那个时候,社会活动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既有血缘亲情,又有利益合作。我们现在城市化程度很高了,不大好理解古人的这种方式。如果非要类比的话,倒是有点像现在的家族企业。

董事长、总经理、各部门负责人都是亲戚,但是把大家聚在一块的却是赚钱。赚了钱全部归属于公司,公司再给大家发工资。古时候的父亲,就是家族公司的董事长。下面按辈分分出来地位高低,大家共同劳动,收获全部归家族所有,家族则保障大家的生活,也会发一些零花钱。

所以,董事长在的时候,为人子的就不能擅作主张,凡事要听父亲的。这个时候没有你行动的机会,只能看看你的志向了。董事长不在了,嫡长子接替了董事长的位置,该他做主了,那就要看看他是怎么带领这一大家子的了。

如果新任董事长上来就对父亲全面否定,原来立的规矩全部不作数,一切按照自己的习惯来,那这个公司就要乱套了。毕竟一大家子人,坚持了几十年的方式,你这么说改就改了,任谁也接受不了不是?

所以,孔子说看他的行动,如果坚持了三年原董事长的路线,就可以叫做孝了。客观原因就是上面说的,演化了几十年的老规矩,自然是适应当前环境的。你贸贸然改了,说不定哪里就遇到了坑,这不就成了作死吗?圣人们都一再强调,不作死就不会死。主观原因,还是因为敬嘛。心中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即便父亲过世了,但是那份敬意还在,自然就不会轻易违背父亲的遗志。

那为什么又只有三年呢?难道不是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吗?

这就又涉及到“时”的问题了,孔子可从来没说过不能改变祖先的方式,如果一点也不改变,人类现在不还是猴子呢?孔子说的“时中”意思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