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甜粽子传情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传承,我们海南人也不例外,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端午,对现代城市人来说是三天假期。而对于海南人来说,端午承载了他们对所有美好的期盼,对健康的追求,此外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凝聚家乡情结纽带,被赋予端午文化内涵的“定安粽子”深藏了众多海南人深埋心底最深处的乡愁记忆。粽中有“情”,粽香有“爱”,传承至今天的定安粽子,有着说不尽的人文意蕴。

对于大部分海南人,尤其是定安人来说,定安粽子不只是食品,更是带有美好寓意的家乡符号。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尝上一口定安粽子,脑海里就会浮现起多年前家人们围坐一起包粽子的午后,以及妈妈亲手包的粽子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端午将至,定安人家家户户紧锣密鼓地采摘粽叶、清洗糯米、腌制鸭蛋、缠绕麻绳、备好炉灶和柴火。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亲朋好友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拉叙家常,气氛其乐融融。

五月端午看定城

在定安,有关端午传统习俗,还有很多,在《康熙定安县志》就有详细的记载。由于定安面朝南渡江,一条大江穿城而过,到了夏季难免出没各种毒虫。

所以为避瘟疫,驱瘴气,相比海南其他乡镇,古时候的定安人更为重视农历五月民俗活动。定安五月传统民俗主要有三大部分。

五月初五,定安人家门高悬艾虎,饮菖蒲酒,互赠角黍。艾虎,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或是用彩纸、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上艾叶,作用是驱邪辟祟。菖蒲酒是以菖蒲为药料,以白酒或黄酒为原酒制成的一种药酒,有强身保健之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角黍,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粽子。互赠角黍,蕴含求子、功名得中、光宗耀祖等美好的寓意,象征着定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仅如此,当天人们还会前往南渡江畔,在江边观看赛龙舟竞渡夺标。或是老老少少聚集在山头,出花红竞放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谁就获胜。在江边另一侧的清潭亭下,童男童女们在潭碑前焚香虔诚祷告,用手轻抚石碑,以期除去身上疮疥。

五月十三日,小孩子们先在县城里城隍神神像颈部挂上纸枷,随后取下拿至西楼关圣神像前烧掉,以祈求平安。到了五月二十八日,是为整个县城的城隍诞,县民们都会涌至城隍庙上香祈福,奉上祭品,大摆筵席酬神。官民演戏酬神,歌咏太平。

提及端午重要角色,定安粽子的来历可也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元朝末年,王子图贴睦尔被贬来海南,游历到定安时,受到了南雷峒主王官的热情款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王子对定安娘子青梅萌生爱意后,王官许以三百金并亲自做媒,撮合了王子与青梅的情缘。端午佳节,皇子思念北方家乡,于是青梅用本地糯米、野生粽叶、猪肉和咸蛋黄包成了粽子给皇子吃。

王子一口下去,填饱肚囊之余,也慰藉了连日以来的思乡愁绪,连连称赞青梅心灵手巧,贤惠善良。后来,王子返回京城继承大统,是为元朝第八个皇帝元文宗。文宗下旨封青梅为妃,并派人迎其上京,无奈青梅命薄,半路病逝于杭州。

但是呢,王子与青梅的爱情故事传为一时佳话,流传至今。而青梅包粽子的手法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整座县城,甚至整个琼州府,逐渐演变成为声名远扬的定安粽子,成为了大部分海南人的乡愁记忆。

道不尽的人文底蕴

2012年起,定安扶持创办了定安县粽子协会,“定安粽子”作为定安独特的美食文化符号渐渐走上了品牌化、产业化、高端化的发展之路。直至今天,“定安粽子”完成了从小食品到大产业的美丽蝶变,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源泉。

粽有真香,香飘万里。在定安粽子传承至今的同时,借由电商走向了千家万户,海南传统文化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世界认识海南的重要途径和海南传统文化对话世界的桥梁纽带。

今年端午,海南端午美食文化节再次在定安盛大启幕。以粽子为媒,定安再次向全国人民发出美味邀约。笔者相信借由这次活动,定安粽子及端午相关习俗将进一步增强我们海南人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也将向外地游客传达出我们海南人热情好客、包容并蓄的粽情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