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寻古中国·古蜀记》第三集《三星夺目》展示三星堆考古研究新成果。视频截图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围绕三星堆延续近百年的考古大发现,揭开了古蜀青铜时代的层层面纱。是谁造就了如此璀璨的青铜文化?它何以成为青铜时代的文化高峰?
  在抽丝剥茧的考古探寻中,神秘古蜀国的轮廓逐渐清晰。6月12日晚,《寻古中国·古蜀记》继续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见面。在当晚播出的第三集《三星夺目》中,通过新亮相文物和新研究成果的展示,让观众领略到绚烂繁荣的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百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陆续展开。1934年,首次出土器物600余件;1986年,1、2号祭祀坑出土器物1700余件;2020年,3至8号祭祀坑出土文物1.5万余件。在纪录片中,能看到三星堆见证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并向今人讲述着古蜀文明的传奇,以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发展。

大片丝织物残留发现 是否与古蜀王“蚕丛”有关?

2020年伊始,一场大型综合性科技考古在三星堆遗址展开。随着镜头的展现,观众看到,考古舱采用恒温恒湿的钢架玻璃搭建,空气调节系统实时动态监测各项环境参数,保护考古现场和出土文物,避免环境变化对文物产生无法修复的破坏。
  历时三年的精细发掘中,三星堆3到8号祭祀坑,出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珍贵文物。其中,被誉为7号坑“镇坑之宝”的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终于被成功提取出来。它的独特造型前所未见、令人惊讶。但更大的发现不止于此,宝物表面发现大片丝织物残留。这说明什么呢?蜀地历史悠久的丝织工艺,具有了更多考古实证。葵中蚕之“蜀”字,西陵氏嫘祖和青衣神蜀王蚕丛名号等传说,或表明四川是中国丝绸重要产地之一。但由于丝绸在潮湿环境下难以保存,尚未在西南地区发现夏商时期的丝绸实物。所以,三星堆祭祀坑中的丝绸残留物,填补了以往考古发掘这一空白。
  这些3000多年前的丝织物,也为发现古蜀文字提供可能。纪录片中,为了完整复原数千年前的三星堆丝绸,考古人员请来非遗蜀锦织造大师帮忙。其中,大立人服饰获得非遗蜀锦织造大师的青睐。青铜大立人像,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中体量最大。大立人头戴高冠,双臂呈环抱状置于胸前,赤脚站立在方形神兽底座上,身着三层纹饰繁复的精美礼服,礼服上的纹饰则象征着织绣纹样。在纪录片呈现的画面中,可以看到,通过测量丝绸残片经纬线的粗度与密度,研究者复原出七片薄厚不一的丝织物,并推测经纬密度大且厚重的织物,或是三星堆人书写的载体。
  这些丝织残留物,印证了蜀锦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将蜀锦和首位古蜀王蚕丛联系起来。

见证传世神器的风采 三星堆古城是古蜀王鱼凫的王都?

金杖,象征着王权和神权。片中,观众得以清晰地看到这件三星堆出土的传世神器的风采——古蜀人通过古老并流传至今的錾刻技艺,在黄金表面不足1毫米的方寸之间,用细腻的手法刻出两条精细纹路。金杖一端有着长约46厘米的三组图案,靠近端头的一组图案是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像,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另外两组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与鸟相关的文物,展示着古蜀人对飞鸟的崇拜。学者推断,三星堆与文献记载的鱼凫挂钩。那么,三星堆古城是第三代古蜀王鱼凫的王都吗?
  三星堆古城,据推测是3.6平方公里的三重城圈。其中第一重城圈位于西北,第二重城圈的南界以三星堆城墙为界,第三重城圈以大城的南城墙为界,其南部便是“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祭祀区。
  在金杖之外,片中还详细介绍了在三星堆遗址8号坑内成功提取的一座青铜神坛。这座神坛结构复杂、造型精巧,下方的镂空底座上有13个小人。据已有造型估算,祭坛完整高度约为1.5米,或是古蜀人想象中的人神沟通场景。
  同时,观众可以看到,通过X射线探伤机扫描神坛内部结构,竿与竿、竿与人手之间有着精巧设计,采用分铸方法将各个部件分别铸造,再通过铜液铸接为一体,揭开了古蜀先人青铜铸造技术的秘密。
  而在接下来播出的《寻古中国·古蜀记》中,纪录片还将带领观众体验辉煌灿烂的古蜀文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