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敬请关注、转发支持。

胡哥图片文字均为原创,侵权必究,已授权维权助手全网维权。

在上期文章中,胡哥带领大家来到了晋东南的长治上党区北天河村,这是一个距离市区最近的一个古村落了,距离只有五六公里。

在古代,北天河村被誉为“北通郡城,南接龙山,东映交光寺,西临漳水”的一个风水宝地。而且北天河村的村名听起来很有气势。

一了解才知道,村名的来历也很有故事,有多种版本。其中一种版本是来源于“刘瑾拐驾”的故事。说的是明朝大太监刘瑾阴谋篡位,想把皇帝拐骗出京城伺机杀死,就把一首上党地区的童谣告诉皇帝。

童谣是这样说的:“上党是个好地方……五条活龙转山跑,南北天河好洗澡,南北石槽能饮马……”五条活龙指的是距离村南4公里远的五龙山。

后来刘瑾拐驾的阴谋败露被斩,就留下了南北天河村的名字。这个“刘瑾拐驾意图篡位”的故事,全国各地都有,内容大同小异。就是在长治市当地,也有好几个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天河村古民居

比如壶关县一些地方就流传“韩丞相拐驾”的故事,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主角由刘瑾换成了韩丞相,哄骗皇帝的童谣也变成了:“登上风则岭,一眼望见三座城,仙境神池无其极,处处都是好风景……”目的都是把皇帝骗出京城图谋不轨。

另一个更可能的村名来历则跟村中的那条河谷有关。村庄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而村庄又位于河谷之中。每当夏季,来自东山八仙岭和南边五龙山的洪水,一路奔涌而来,沿河谷一泻而下注入漳河。其状宛若天河奔流,所以得名北天河村。

青石堤遗存

有河就有堤坝。北天河村独特的村庄格局为后人留下了罕见的水利工程遗迹:T形河谷两岸的青石河堤和石拱桥。

其工程量之大、工程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观之不由得佩服古人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顽强抗争精神。

青石堤总长约1000多米,分布在南头和西头,现存还有数百米,保存状况尚可。胡哥一行在殷老师带领下,实地考察了这些古代留下来的青石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石堤遗存

在村南的河谷里,能看到保存完好的部分石堤和一座连通两岸的石桥。桥有两座,都修建于清初,另一座在西头。

两座桥都有名字,南头这座叫许家桥,西头那座叫姚家桥,都是以这两个有财力的大姓为主捐资修建而成。两座桥都是单拱石桥,横跨河谷,跨度10米左右,全部都用条石砌筑,十分坚固。

姚家桥和青石堤

再来看河谷两岸的石堤。石堤从沟底砌到岸边,高约3米,用巨大的青条石砌筑,中间以石灰填缝,坚固结实。这些防洪水利工程设施,不但见证了当地村民与大自然抗争的斗争经过,也见证了当地村民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其行为正如《国际歌》中所唱到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古人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战天斗地的结果就是从此有了坚固的石堤保护,两岸的村民再也不担心山洪下来后冲垮堤岸,威胁到房屋和人员的安全。而且在过去,河岸上两边还有一人高的护栏。两岸村民时常会在闲暇时坐在石栏边下棋打牌吃饭观水。

被填平的河谷边的石堤

每到夏季山洪暴发,奔涌的洪水在河谷里跌跌撞撞冲刷而来,场面蔚为壮观,村民们凭栏观水的感觉不亚于在欣赏一个微缩版的壶口瀑布。

在走访到此时,殷老师还深情回忆起他少年时在河岸边嬉戏的情形。他家的老房子就在西头北岸,大门就朝着河沟,距离石堤岸边的栏杆也就十来米的距离。

小时候,他和小伙伴们常常趴在栏杆边看河水。不发洪水的时候,就有胆大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也坐在栏杆上,顽皮得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边残存的古碑

这栏杆边,也是大人们歇脚拉家常的地方。三三两两的村民背朝河谷坐在栏杆上,任凭河水或湍急或平缓穿村而过,一幅农耕社会难得的闲适景观。

遗憾的是,无论是壮观的微缩版壶口瀑布,还是闲适的农耕生活图,现在再也看不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防洪需要,在村庄南边修建了天河水库。河谷里的水就越来越小,以至于无。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防范洪涝等地质灾害,村委统一规划进行了旧村搬迁,在村北高地建设了新村,T形河谷两岸的村民陆续由旧村迁入新居,居住在旧村的村民日渐变少。

河谷变成了良田

原有的河谷逐渐填平,不再具有行洪泄洪作用。南头的河谷大部分变成了田地,而西头的那条河谷也逐渐填平变成了道路,宽阔的水泥路由西向东直通到旧村中心的正觉寺前,成为一条村南的主街道。

唯有南头河谷中遗存的石堤以及那两座石拱桥,在时光的缝隙中顽强地挺立着,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看罢古石堤,感慨于古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其实,村子里更多古意还在于那成片的窑洞民居群,数量多,种类全,堪称集窑洞民居之大成。

详情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