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的,32岁了,我还是单身一个人,而我的婚姻也就成了家里的大事情了,毕竟我已经属于大龄剩男了,和村里面同龄的人比起来,我显然给家里拖后腿了,因为同龄人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所以我和父母每次打电话,问候完“吃饭了吗?”“最近好吗?”这两句开场白以后,什么事情都不说,就说“女朋友咋样了?”“今年能结婚吗?”
我每次听到这两句话,我突然特别反感,甚至有点讨厌自己的父母,他们不知道实际情况,就一个劲儿地催婚,久而久之我真的都不想和父母通电话了,因为每次和父母打电话,或者是视频的话,都会吵架,最后变成了不欢而散。
我父母以为我很挑剔,不知道想要找个什么样的女朋友了,他们觉得随便找个女的结婚就可以了,管你是不是喜欢,是不是爱的,或者管你是不是适合,只要你结婚就可以了。
至于日子,都是糊里糊涂地过的,有了孩子,怎么样都是一辈子。
其实我每次听到父母说到这里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反感,我知道这是他们的婚姻观,毕竟在他们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自由恋爱的说法,都是父母包办的,只要父母满意了就可以了,哪里还会管你什么情啊,爱啊的什么的。
但是他们每次会说“跟你同岁的谁谁,已经结婚了,有了几个孩子了,比你小两岁的谁谁的孩子今年都上幼儿园了,可是你现在什么动静都没有,你知不知道我们在村子里头都不敢抬,我感觉丢人死了,你又不比他们差,还是干部,为什么还不结婚呢?就不能给做父母的长点精神吗?”
我每次听到这个老掉牙的调调的时候,就特别生气,因为我感觉父母并不是多么关心我,他们只不过害怕丢人,觉得我作为他们的儿子,三十多岁了,还没有结婚,让他们很丢面子罢了,所以才一直催婚。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和别人比较,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衬托出我的无能,这就让我更加生气了。
所以,每次和父母打电话,或者视频的时候,我因为他们的这种攀比心理,才会和他们吵架,最后惹一肚子气,不欢而散。
父母觉得我不理解他们,而我也觉得父母不理解我,所以在沟通的时候,父母觉得我眼光太高了,太过于挑剔了,才会选择单身。
这让我突然想起来了余华谈中国式催婚,余华说:“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婚结了;过的幸不幸福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婚结了;有钱没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婚结了。父母催你结婚的意义在于,你只要成家了,他们做父母的责任就尽完了。”
确实如此,我发现我父母现在就是余华笔下的这种催婚心态,他们不管我爱不爱的,幸福不幸福的,有没有钱啥的,只要我结婚,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了,也就和村子里的人有了谈资,吹牛也就有了资本,还可以和同村的人相互攀比,给自己赢得体面,这就是父母的观念。
可是父母从来不知道的是,现在是新时代,不是他们那个时代父母包办婚姻的时代了,女生对婚姻的要求更高了,不但要求你有三个“180”,还要求你颜值,有品位,有衣品,会疼人,有责任担当,最好是全额房车,婚后和父母不住一起,各过各的等等。
可是我真的普通,身高颜值不行,还大量脱发,快要秃顶了,属于典型的残次品,农村出身,有房贷,又有几个女孩子愿意跟我呢?
虽然说我在体制内工作,有编制,但是最近一直相亲的女孩子,说实话优质的少,还很作,她们一般都是大专以上,也没有什么正式工作,一般都是什么社区临聘,幼儿园老师,或者一些事业单位里面的临聘人员,而且和我一样,也是农村出身的,至于颜值我就不说了,基本上都不高,但是和她们相亲,是真的很难。
她们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似乎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做着临聘人员的工作,已经就很了不起了,还对我挑三拣四的,总之对我满意的比较少。
或者说我看上的人家人家看不上我,人家看上我的我又看不上人家,我又不想凑合,只能单身一年又一年了。
杨绛先生曾说过:“不要相信和谁结婚都一样的说法。因为对的人可以从地狱中将你拉回人间,而错误的人即使你在天堂也能将你拽回地狱。”
所以,我还是认同杨绛先生的婚姻观的,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生活不是去凑合的,毕竟以后的日子还长着了,抱着凑合的观念去结婚,婚姻也不稳定,最后还是因为不合适而离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