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桂林市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新课程的实施进度,发挥高中化学课程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6月9日,桂林市高一化学大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于桂林市逸仙中学(高中部)举行。本次活动采用同课异构形式展开,逸仙中学龙佳佳老师与全州高中谢丽萍老师承担了本次授课任务,市区全部高一化学教师及部分县(市)高一化学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为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乙醇与乙酸》(第一课时)。活动第一段由逸仙中学龙佳佳老师执教。龙老师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酒精对物品消毒引入新课,贴近生活,使学生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接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炼乙醇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学生阅读与归纳能力。根据乙醇的分子式C2H6O,引导学生搭建可能的分子结构模型,再根据钠与水可以反应,钠与煤油(烃的混合物)不反应这一事实,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钠能使O—H断裂,钠不能使C—H、C—C断裂,接下来播放由教师本人演示钠和乙醇反应的实验视频,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得出乙醇的正确结构,充分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精神与探究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通过比较钠与乙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 密度:CH3CH2OHCH3CH2OH。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分析现象的不同,再次强调“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顺势引出烃的衍生物与官能团这两个概念。上述过程中,教师的创新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推导的过程也充分锻炼了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在分析对比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搭建乙醇的球棍模型
龙佳佳老师向学生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

课程的最后环节为验证乙醇的还原性,龙老师设计两组分组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与强氧化剂的反应,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化学实验探究的魅力。学生在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的反应方程式时,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分步反应而获得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断键情况,增强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分析有机反应中断键情况的能力。最后让学生根据乙醇的性质列举其常见用途,增强“性质决定用途” 的学科观念。整节课思维严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全州高中谢丽萍老师在其授课中也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法。谢老师通过乙醇能燃烧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乙醇的挥发性等小实验,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物理性质,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丽萍老师向学生展示盛放乙醇的试剂瓶

接着,通过钠与水反应及钠与乙醇反应的视频,教师提出问题:气体是什么?乙醇具有怎样的结构?再由小组讨论推测乙醇可能的结构,并动手组装所有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教师结合钠可以保持在煤油(烃的混合物)中这一事实,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由性质推导结构。授课过程中,老师不断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谢老师非常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让学生学习羟基的书写与性质。为验证乙醇的还原性,教师通过播放醇的催化氧化的视频、对比乙醇与乙醛的结构、展示乙醇结构模型等手段,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断健情况,最后总结乙醇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本节课的精彩达到高潮。
整节课生动有趣,老师充满笑容,恰如其分的表扬学生,使大家都各有所获。

学生上台协助教师完成演示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位老师分别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进行课后反思
现场老师认真听课记录

两位老师的课都很有特点,各有所长,在场的老师听课非常认真。课后,来自桂林中学、中山中学、国龙外国语学校、桂电中学、桂林一中、田家炳中学、桂林五中等学校的教师代表对两节课分别做了精彩的点评。
本次活动给我市高中化学老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老师们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能一直开展下去。“同课异构”在很多“同”的要求下,凸显出多元各“异”的教学魅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探同课异构之形,品异曲同工之妙。两位老师从不同角度与方法诠释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了教学优势互补,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
来源:国龙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