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消息网6月9日报道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近日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外科医生正在利用国内研发的人工角膜,给眼睛受到严重损伤的患者带来复明希望,华南地区的眼科专家顾建军就是其中之一。

报道称,顾建军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学教授,是最早一批采用中国改良版人工角膜开展移植手术的医生之一。

对一些患者而言,由于他们的身体无法接受人类角膜移植,这种人工角膜已经成为最后的希望。

广东省的一名造船厂工人是角膜专家顾建军接触的最早尝试人工角膜移植的患者之一。这名患者由于防渗漏剂溅入眼内,造成双眼角膜穿孔,最初接受了紧急双眼角膜移植。

但是两年后,他的身体对获捐的角膜组织产生了排异,而第二次移植的角膜只发挥了6个月的作用,之后免疫系统对外来的植入体再次发动了攻击。

顾建军说:“由于白内障的问题,他的眼压不稳定。即便再次接受捐赠的眼角膜,他的视力得到恢复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他让这名造船厂工人接受了人工角膜移植,这是广州一家公司开展的一项临床试验的一部分。

顾医生说:“手术已经过去了3年,患者现在还能看得清清楚楚。他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这种人工角膜依托1992年在美国首次获批的设计方案,在2021年10月拿到了用本地材料制造人工角膜的许可证。

报道称,中国全国约160名外科医生接受了使用本土人工角膜进行移植的培训,有30家医院可以开展这种手术。一名公司负责人说:“我们目前仍处于向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推介这款人工角膜的初期阶段。要让市场接受这一新产品,可能需要几年时间。”

该公司表示,国产人工角膜在美国人工角膜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对分辨率、光学性能和厚度进行了微调,从而研制出了一款更适合亚洲人眼睛的产品。

这种人工角膜将捐献的人类角膜植入体夹在透明的丙烯酸前板和用钛制成的后板之间,形成领扣型设计。外科医生将它缝合在患者眼内。这种人工角膜的非生物材料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发生排异的风险。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的数据,中国约有400万角膜盲患者,全国每年实施的角膜移植手术约有1万例。

虽然大多数角膜盲病例可以通过器官移植得到治愈,但是仍有约10%至20%的患者经历了多次失败的移植手术。角膜移植专家姚晓明认为,领扣型人工角膜适用于过去出现过排异反应或者因医学原因无法采用常规角膜移植治疗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