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梧桐雨

编辑 | 阿琰

“妹妹,你和妹夫合计一下,来北京养老吧,这里的医疗条件是全国最好的,咱妈临去世之前还惦记着你,说她的老房子留给你,等你回北京时候住。”二〇二〇年的一天,一位陕北的老太太接到了哥哥的电话。

“三哥,不回去了,我从北京出来五十多年了,我已经跟庄稼人牢牢黏在一起了,城里的车子房子我看不惯,我更爱这乡下的炊烟和夕阳。”

“妹妹,北京的房子还给你留着,想好了就回来。”

梅阿姨挂断了哥哥的电话,眼角潮湿,五十多年了,多少次能回北京的机会都被自己拒绝了,现在已经六十四岁了,年近古稀,更没有回去的念头了。

可又怎能不想那里,毕竟那里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有着自己十五年生活的记忆,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着和爸爸、妈妈、哥哥们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

梅阿姨如此决绝的拒绝回北京,周围的人很不理解,都说梅阿姨人老了,脑子不灵光了,梅阿姨面对大家的各种猜测,只是笑了笑。

她心里的万水千山只有一个人能懂,那就是她的老公——艾小源。

02

提起艾小源,村子里人给他的评价就是一个实在、靠谱的农民,生在陕北农村,这一年六十六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村 网络图

一个北京城里有文化的女孩儿,一个黄土高原粗犷的汉子,在那个车马书信的年代,根本不会有交集。

那究竟是怎样的遇见,又是多么深的缘分使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还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恪守婚姻的美好?

熟悉他们的人谈起,既羡慕又感慨。年轻一点儿的人看见梅阿姨和艾小源那种相濡以沫,直呼无法理解。

是啊,按现在人的价值观真的无法相信:一生只够爱一人。

浮躁的人心,一直都是焦虑的,每个人都在权衡,都在算计,都在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偶尔看到为了爱情飞蛾扑火的人,很多人都说这个人脑子进水了。

陕北农村 网络图

那梅阿姨的选择和坚持,颠覆了人们传统上的认知,见证了那句:真爱无价。

03

几十年前,当梅阿姨还是小梅的时候,生活与现在截然不同。

小梅1956年出生在北京大院里,上边有三个哥哥,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就被呵护着长大,不仅父小母娇惯,三个哥哥更是宠着她。

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小梅活泼开朗,加上长得眉清目秀,左邻右舍没有不喜欢她的。到了上学的年龄,更是成了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女孩儿。

一晃,小梅15岁了,出落得越发漂亮,大院里的玩伴曹文远,也是小梅的同学,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偷偷的喜欢着小梅。

曹文远的字写的特别漂亮,是同龄孩子里的佼佼者,他经常给小梅辅导功课,两个孩子上学放学一起走,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孩子,在大人眼里一定是有出息的,两家的大人因为孩子关系好也处得非常融洽。

小梅的父母对曹文远赞赏有加,两个人背地里还想着将来要是能成为自己的女婿应该是很不错的事情。

04

生活的际遇总是很无常,说不定什么时候会遇见什么事,足以改变你生活的轨迹。

1971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席卷全国,很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北京大院里,孩子们平时看到的都是红墙绿瓦,他们对上山下乡的生活很向往,小梅和三个哥哥都踊跃报了名,曹文远也跟着报了名 。

小梅当时参与进来只是感觉很好玩,她一直都是被宠着的。

从书本上看到遥远天山的雪莲,神秘贝加尔湖的小舟,大小兴安岭的白桦林等等,北京城里除了车水马龙,是没有这样的景致的。

这一切对于一个15岁的女孩儿来说,都是梦幻般的存在。

参与进上山下乡,可以近距离的去触摸山的巍峨,水的湛蓝,正好还可以离开父母的视线,自由自在地玩一阵子。

揣着这样的心理,小梅和大院里的一些孩子们加入了上山下乡的队伍里。

当坐上火车奔赴目的地的时候,小梅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快乐,那疾驰的车轮载着一个小女孩儿的梦想一路开到了陕北的农村。

让小梅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一决定改变了一生的所有航道。

05

到达陕北农村,小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北农村 网络图

光秃秃的山看不到尽头 ,漫卷的黄沙睁不开眼睛,一个个低矮的窑洞偶尔爬出来几缕炊烟,整体的感觉就跟与世隔绝一样。

小梅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北京城的繁华,那宽阔的街道,那亮眼的街灯,那耸立的楼房,还有那窗明几净的家,爸爸妈妈慈祥的笑容,可这些一下子消失在生活里。

小梅很不适应,每晚都会哭,上山下乡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浪漫之旅。

一起来上山下乡的人,都被打乱平分在一个村的几个生产队里,然后生产队给安排住处,通常很多人挤在一个窑洞里。

小梅是一起来的人里唯一的女孩儿,生产队考虑到跟男孩子一起住不方便,把她分到比她大2岁的艾小源家里住。

艾小源家是这个不到三百人的村子里条件比较好的一户,有四孔窑洞。小梅来了后,跟艾小源的妹妹艾小琴住一个窑洞。

这个小她三岁的农村女孩儿,皮肤稍微黑一点儿,因为太瘦眼睛显得幽深,乍一看就像玩具娃娃;

这个小女孩古灵精怪,完全没有乡下孩子的腼腆,她渐渐成了小梅无话不谈的闺蜜。

06

住处只是上山下乡生活中的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剧情,更多的是参加劳动,体验陕北农村的真实生活。

生产队长认为这些从城里来的孩子们都有文化,经常给他们开会,让他们为陕北的建设添砖加瓦。

小梅跟着大伙起早贪黑,把捡来的牛粪背回生产队,砍来的烧柴扛回生产队,还要去跟着去修水坝、造梯田,累得晕头转向。

知青参加劳动 网络图

每晚回来都会委屈的哭,艾小琴会想方设法逗小梅开心,艾小琴的妈妈也会变着方法哄着她,每晚都要等她睡着了才离开。

艾小源平时话不多,但是脏活累活都抢着帮小梅去做。

艾小源一家人让小梅的心渐渐安定下来,她体会到了在妈妈身边的感觉。小梅学会了陕北的方言,会唱了陕北信天游。

让小梅理解不了的是,大家平时干活那么拼,一年到头每家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窝头黑黑的,糠团子糙糙的,简直难以下咽,平时吃的油都总是接不上,只有过年才能看到几块儿肉。

下乡的知青还好,有供应粮,看着比当地的老百姓吃得好多了,成了本地孩子们羡慕的存在。

年复一年,陕北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看不到起色的生活,并没有让大家失去信心,村子里的人每天都乐呵呵的,从来没有人愁眉苦脸。

07

在艾小源一家人的照顾下,小梅入乡随俗。

1976年春天,生产队要在一个雨水冲积出来的山沟里种谷子,小梅想证明自己上山下乡是有收获的,没等大家出发就先去种地了。

让她没想到的是,陕北的地形本来就多山,她不知道这块地的旁边是一个几百米深的悬崖,由于雨天地滑,她一不留神向山崖下滑去。

这时,第一个冲上来的是艾小源,他死死的抓住小梅的衣领,并大声喊人,当小梅转危为安时,已经吓得不能动弹;

艾小源毫不犹豫地抱起她,十多里的山路,他一下都没有歇着,直接带小梅回了家。

小梅平时和艾小源就有说有笑,但是从来没这么近距离的接近过。

今天,在他的怀里,她感觉到了自己的异样,感觉到了他的肩膀是那么有力,他的胸膛是那么坚实。

小梅的心被这个陕北淳朴的年轻人捕获了,而且是那么不能自已。

小梅和艾小源的感情迅速升温,可是当时怕别人说自己作风不好,两人都极力掩饰那份炙热和渴望,上地干活的时候,尽量不在一起走。

“姐姐,我的手划破了,还剩一点儿柴在后山,你去帮我扛回来吧?”艾小琴拉着小梅的手央求着。

“这点儿小事还用那么可怜兮兮的,我马上就去。”小梅欢快地跑去了后山。

到了在后山,梅阿姨看呆了:山坡的空地上,依次摆放着用红色的山花的花瓣拼成的五个大字“梅梅,我爱你”,那花儿娇艳欲滴,一看就是刚采回来的。

在小梅惊讶的时候,艾小源走过来,把一枚浅粉色的,用花瓣编织的戒指戴在了小梅的中指上,那深邃的眼神里装满了爱。

小梅彻底的融化了,空旷的山坡上,两个年轻人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他们热烈的索求对方的吻,此时此刻,小梅幸福到了极点。

08

小梅越来越喜欢上了陕北农村的生活,她和艾小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天一起听虫吟,听蛙鸣,冬天一同看落叶,看飞雪。

陕北农村 网络图

知青里边有文化的,每年都会被公社、县里招聘过去,曹文远来到第二年就去县里的武装部做宣传员了。

他多次建议小梅也去县里做事,可是小梅就像一头倔驴,告诉曹文远除了艾小源的家,她哪里都不去。

时间好快,一晃小梅来到陕北农村已经五年了。

这一年,各地的知青开始返城,小梅的爸爸妈妈也给几个孩子办理好回北京的手续,告诉他们回北京后继续上学,参加高考。

三个哥哥很快都回去了,小梅拒绝了回北京。

“孩子,你放弃回北京,就等于放弃你的一生了,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你让妈怎么放心得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欢送知青上山下乡 网络图

“妈,对不起,这次我不能听您的了。你不懂这五年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哪怕将来要饭,我也不回去了,有艾小源才有我的现在,他的担当一定能给我幸福。”

“孩子,你记着,北京是你永远的家。”小梅的母亲拗不过女儿,做了妥协。

1979年,除了小梅,一起下乡的人都回了城,这一年,小梅和艾小源举行了婚礼。

小梅的父母远在北京,他们都没有来参加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给女儿拿来了近1000元的现金,并告诉女儿一定要幸福。

09

婚后的小梅,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北京女孩儿,变成了一个淳朴的陕北农妇,也从小梅变成了梅阿姨。

家里的农活艾小源抢着干,尽量不让梅阿姨干太多。

可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活儿没完没了,靠一个人怎么行。梅阿姨抢着去分担,脏活累活都毫无怨言。

日子的艰难没有磨灭梅阿姨爱生活的心,她十年生了五个儿子,和艾小源一起把五个儿子都抚养成人。

大儿子经商,生意不错。两个儿子是大学学历,都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两个儿子是师范生,在教书育人。

如今的梅阿姨已经是儿孙满堂,几个儿子都想让爸爸妈妈去自己家颐养天年,梅阿姨全部拒绝了,因为艾小源喜欢陕北,不愿离开。

“我离不开这块土地,这里有我和你爸爸全部生活的记忆,点点滴滴都是幸福,只要还有意识,我不会离开这里。有你爸爸在的地方,才让我心安。”

儿子们尊重母亲的决定,既然妈妈不肯去城里,他们兄弟五个商量好:每周必须保证两家人回来陪爸爸妈妈过周末,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

每到周末,梅阿姨都会提前准备好儿子、孙子爱吃的东西。孩子们回来争相下厨,按照爸妈的口味做菜。左邻右舍看着这一大家人的和睦,没有不羡慕的。

梅阿姨对爱情的笃定真的好感人,不能说那个时代造就了梅阿姨的爱情观,只能说:梅阿姨的心里,爱我的,我报之涌泉,我爱的,付之以暖。

爱情是神圣的,现在人的浮躁不会懂梅阿姨的执着,更不会懂那种左手牵着右手的默契。愿梅阿姨健康长寿,愿她的亲人也都平安幸福!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