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胡大妈,退休后一直没有工作,闲暇之余,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健走”,每次都要坚持三个小时,因为她和她的朋友们都认为,这样对他们很有好处。但半年后,胡阿姨发现自己的膝盖越来越酸,越来越疼,最后被家人送到了当地的一家医院。
在做了一系列的详细检查后,秦大妈的膝盖因为运动过多而出现了关节炎。这说明,行走并不是一次两次都能做到的,否则的话,就会像胡阿姨那样,一次都没能坚持下来,就会得膝盖关节炎。
适量的步行运动,就是不花钱的“养生方”?
1、保持腿脚的灵活性

步行是老年人最容易健身的一种方式,也是让他们保持肢体灵活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据美国的《关节炎和风湿病》期刊报道,步行对关节的损害要比跑步小得多,而且步行可以减缓关节的退化,增强肌肉,保持双腿的灵活性。
2、防止心脏和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行走习惯。由于行走锻炼可以加快体内的血液循环,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3、脂肪肝的预防

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在运动之中,步行就是一种锻炼。有研究表明,有规律的步行,人体的血液循环会更好,血液能够到达汇聚在肝脏的无数微血管的末梢,从而促进肝的代谢功能。事实上,步行也可以说是维持身体正常的脂质代谢的一种重要方法。每日行走6000步,对于降低血脂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快脂质的运转、分解和排泄。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走多少才是适当的?

走路固然有很多的好处,但也要有节制。有一个60多岁的患者,每天坚持跑1.5公里来运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他就感觉到了腰部的酸痛,训练了两周之后,他的大腿根也隐隐作痛,但他并不在意。后来疼痛加剧,他去了医院,却发现自己的大腿肌肉和半月板都受了伤。张宇医生说,步行是好的,但是狂奔有可能失去了锻炼本身的含义。
正常情况下,一个正常人一天最少也要走四千步,这已经是最基础的运动了。若要达到增进健康和预防多种慢性病的目的,则必须将步行步数增加至7000步。需要指出的是,老人一天最适宜的步行次数为3000~5000步。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走路进行锻炼,要注意走路的速度、时间和强度。比如步行,一分钟走120-140步,步行的强度以感觉自己的呼吸、心跳速度比正常情况下要快一些为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步行的时间要控制在30-50分钟以内,一周步行的总时间要达到150分钟。
为了健康,除了适度的走路,应该怎么做?
1、营养要补充

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骼也就会开始衰退,随之而来的就是骨骼的健康问题,都听过一句话“人老腿先老”,很多上年纪的中老年人都逃不开骨关节的问题,尤其是日常生活不注意保养和饮食的,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寿命的质量。若关节骨骼已经出现相关问题,可以补充曲那丁肽调节,曲那丁肽包含多种骨骼营养物,如骨胶原蛋白肽,水解二型胶原蛋白,初乳碱性蛋白等等,通过刺激滑液产生,降低疼痛因子活性,增加骨密度减少流失、重塑组织刺激生长,达到改变关节骨骼的不适和种种问题。而对于新鲜时蔬的日常摄入,也需要每天保持,时蔬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的新陈代谢,同时钙质的食物也要每日也要进行补充。
2、适当的饮食
只有通过正确的饮食方式,在饮食上下功夫,不要长时间的胡乱、暴饮暴食,才能在保持多项指标稳定的情况下,保护消化系统,维护骨骼。很多人的骨密度达不到标准,随着钙的流失,会出现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骨头出现疼痛,甚至会出现骨折的情况。如果能够做到荤素搭配,及时的补充钙质,这样才能保证骨骼的正常功能。建议老年人适当食用奶制品,蔬菜,豆类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