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徐达、常遇春、冯胜、邓愈是朱元璋麾下的四员大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大猛将之外,其实还有个“第五大骁将”。他就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

在李文忠统领的部队中,除同佥、偏将久经战阵以外,都指挥、舍人都是初出茅庐的少年,而参将以下的军士,皆是毫无战争经验的新兵。

虽然这支部队被朱元璋留作备用,却比主力还能打。在新城之战,别的友军避敌锋芒,死守待援,李文忠的部队却倾巢而出,打的就是精锐。一路上,李文忠连克李伯升、吕珍,逐北数十里,斩首数万级,溪水尽赤。回到新城时,这支部队的阵亡人数,竟远远低于死守待援的主力部队。而李文忠,也是第一个击溃张士诚20万大军的将领。

李文忠的部队之中,成材率也高得惊人。处州兵变时,这支部队仅有千余人,然而朱元璋称帝后,受封者竟多达20余人,其中公爵1人,侯爵2人,都指挥使以下十数人。这支部队成材率之所以如此之高,除了元末战火的淬炼之外,更离不开这支军队的灵魂,曹国公李文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的“干儿子”

李文忠是江苏盱眙人。在15岁那年,他与父亲李贞前往滁州投奔舅舅朱元璋。在途经战乱不断的淮西时,李文忠昼伏夜出,草食露宿,多次濒临死亡绝境,方才勉强抵达滁州。而巧合的是,李文忠的表兄弟朱文正竟也同一时间找到了朱元璋。

在这次“认亲”中,李文忠恭谨温顺,端庄有礼,深受马氏的喜爱。就这时,一向对血缘关系看重的朱元璋站了出来。他端起舅舅的架子,将李文忠改姓朱,赐名“文忠”,并把李文忠称作自己的干儿子。

在元帅府内,聪慧好学的李文忠颇受朱元璋的青睐。悟性极高的他极善读书,据说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在诗词歌赋上如文学泰斗,过目不忘。此番考察,朱元璋本欲将他培养成像李善长一样的文人臣子。

然而作为朱元璋的外甥,生逢乱世的李文忠免不了上阵杀敌,为朱元璋浴血奋战。在当时的元末战场,同是义军的朱元璋和徐寿辉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常遇春遭遇赵普胜后,兵败池州,情况危急。而徐达、胡大海等朱元璋麾下诸将皆在经略皖南和浙东,无暇顾及。因此朱元璋转而寻求李文忠,将他看作支援常遇春的领兵将领。因此在李文忠19岁时,初出茅庐的他第一次奔赴战场。

都说出将入相,成为乱世英雄,光靠血缘关系是不够的,更要有能力和胆识。李文忠抵达池州前,常遇春的处境非常不容乐观。当时赵普胜占据池州、青阳、旌德数座城池,互为犄角,将常遇春压制在狭小范围内。然而冲入战场的李文忠却在瞬间击溃了赵普胜,攻占石埭、太平,骁勇冠诸将。

不久后,李文忠主动请缨,会同邓愈、胡大海进入浙东,占领建德后又击败苗将杨完者,收降苗兵数万人,声威大震。然而,张士诚自视甚高,竟不将李文忠放在眼里,匆匆派遣大将前来征讨。在三溪之战中,李文忠三战三胜,斩杀陆元帅,迫使张士诚龟缩防守,不敢再对李文忠镇守的严州有所觊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文忠的忠勇

在李文忠、胡大海经略浙东,图谋张士诚时,谁知苗将蒋英却暗中诛杀胡大海,起兵反叛了。而苗军也在处州杀害了大将耿再成,朱元璋在浙东苦心经营多时的局面瞬间瓦解。到了张士诚收降蒋英时,朱元璋的兵马在浙江几乎沦为瓮中之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