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女知青写下遗书,把8发子弹装进步枪里,冲到医院,推开房门,枪口对准三人,大喊道:“去死吧!”砰砰砰!连续开枪杀掉3人。令人没想到的是,案发后,大批干部群众,写信为她求情。
60年代,知士蒋爱珍被下放到农村,开始了艰苦的农场生活。蒋爱珍在农场的表现令人钦佩,对于艰苦的生活条件从不抱怨,相反,她努力工作,勇于接受挑战。她以努力和乐观赢得了众多人的尊敬和称赞,被誉为农垦一枝花。

一次,农场的水井出了问题,大家都束手无策,蒋爱珍主动请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成功修好了水井,解决了大家的生活困扰。她的善良和勇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是凭借着她在农场的表现,蒋爱珍得到了一个机会,进入了当地的医院工作,护理医院里面的病人。
医院里,蒋爱珍展现出了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她经常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病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深受病人们喜爱。

在医院,蒋爱珍结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他就是医院的领导张国珍。张国珍是蒋爱珍哥哥的老战友,对蒋爱珍充满了关心和保护。他把蒋爱珍当作自己的妹妹一般,经常关心她的工作和生活。
有一次,蒋爱珍遇到了工作上的困难,她的同事李佩华对她刻意为难,张国珍得知后立即找到李佩华,与她沟通解决了这个问题。张国珍的关心和帮助让蒋爱珍感到温暖和安慰。
然而,医院内部的派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李佩华和谢世平作为党员,对张国珍的领导地位心生不满,他们一心想将张国珍从领导的位置拉下来。
李佩华散布蒋爱珍与张国珍暗中交往,保持不正当关系的谣言,希望整倒张国珍。

蒋爱珍一直是医院中备受瞩目的护理人员,她的工作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赞赏。然而,谣言的传播改变了一切。一天早晨,蒋爱珍走进医院大厅时,感觉周围的气氛有些异样。同事们的眼神充满了怀疑和冷漠,她能感受到他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病房里,患者们避开蒋爱珍,不再寻求她的帮助和关怀。曾经和蒋爱珍建立起良好关系的病人们也开始疏远她,他们仿佛被某种恐惧所笼罩,不愿与她有任何接触。蒋爱珍感到自己变得孤独而无助,她努力解释自己的清白,但没有人相信她的话语。
更糟糕的是,甚至有些同事开始故意对蒋爱珍刁难和排挤。李佩华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暗示和挑拨来煽动其他人对蒋爱珍的厌恶和敌视。

蒋爱珍感到被孤立的痛苦压得喘不过气来。她试图向同事和病人解释真相,但每次都被嘲笑和嘲讽。她感到无法呼吸,似乎整个医院都与她为敌。
为了还原事实,医院组建了特别调查组,调查张国珍与蒋爱珍之间的关系。然而,调查组的组长杨铭三与张国珍有着深刻的矛盾,他对张国珍心怀不满,这次调查给了他一个机会来打击张国珍。
杨铭三偏袒了李佩华,根本没有给张国珍和蒋爱珍正当的机会进行辩解。

在绝望中,蒋爱珍决定采取极端的行动。蒋爱珍了解到安保室内有储备的武器,用于紧急情况,深夜,她毅然决然地推开安保室的门,眼前的景象让她心跳加速。枪械和子弹整齐地陈列在枪柜内,诱人而又可怕。她知道自己正在踏上一条危险的道路,但内心的愤怒和绝望让她无法回头。
她迅速将一把手枪和几发子弹装入袋子中,匆匆离开了安保室。
次日一上班,蒋爱珍径直走向李佩华的办公室,他正专注地看报纸。蒋爱珍缓缓走近,心中的愤怒让她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在她的脑海中,此刻只有一个目标——她必须结束这一切。
随着一声枪响,子弹飞向李佩华。时间仿佛凝固,李佩华惊愕地看着蒋爱珍,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法置信和恐惧。而蒋爱珍的心中升起一丝解脱。

蒋爱珍的行动没有止于李佩华,她决心让那些散布谣言的人付出代价。她追寻着那些对她造成伤害的人,用她手中的枪支射向她们,医院的走廊里,破碎的梦想和绝望的呐喊交织在一起。
最终李佩华和其他两名造谣者深死院中。
蒋爱珍的行为震惊了社会,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看似善良的女孩会走上这条极端的道路。
这起枪击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民日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方面,有人为蒋爱珍求情,认为她是被谣言和孤立逼到绝境;另一方面,也有人对她的行为表示愤慨和谴责,认为她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蒋爱珍无期徒刑。经过上诉后,她的刑期被改判为十五年有期徒刑。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蒋爱珍在狱中度过了十五年的岁月后获得了释放。出狱后,她并没有被社会抛弃,而是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她经历了人生的转变和重新开始的过程,展示了她的坚韧和勇气。
蒋爱珍的行为虽然极端,但也引发了对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在一个谣言四起的环境中,蒋爱珍变成了受害者,她经历了冷漠和不公正,最终选择了一条极端的出路。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思考如何营造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