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年的高考都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高考作文更是历届网友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2015年的“丝瓜藤和肉豆须”、2022年的“本手、妙手、俗手”成为不少网友“难以忘怀”的记忆。

2023年,夏季高考如期拉开帷幕,山东潍坊考生的作文挑战是新国标I卷,作文题目为: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潍坊融媒中心推出“高考作文大家写”系列征文活动。截至6月7日晚8点,我们收到了来自潍坊各地的文学创作爱好者们的形色各异的“故事”,他们有什么好故事?一起来听听。

我们都是讲故事的人

文/李风玲

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瑞典的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时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业余也喜欢写点文字的语文老师,也曾经有朋友问我:“怎样写好一篇小说?”我不假思索道:“先把故事讲好。”在我的心目中,无论文学还是生活,故事都是有力量的。它看似无形,实则无穷。

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听着故事长大。龟兔赛跑,笨鸟先飞;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梁祝化蝶。这些故事,关乎成长成材品德性情,关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关乎亲情友情执着勤奋,关乎爱情忠贞至死不渝;关乎人生的追求与梦想,关乎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它们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看似简单的情节里,包含的哲理却感人又至深。那些逐渐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个故事里,朦朦胧胧,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凸显诞生。这些堪称经典的中国故事,给了我最初的智慧启迪和人生教益。

听着故事长大,长大了的我也开始讲故事。我是语文老师,我的每一堂课几乎都是在讲故事。朱自清的《背影》,我给同学们讲的是深沉的父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给同学们讲的是无言的母爱;刘禹锡的《陋室铭》,我给同学们讲古人的“惟吾德馨”;周敦颐的《爱莲说》,我给同学们讲贤者的“出淤泥而不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讲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讲他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鲁迅的《故乡》,我讲他的呐喊与战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讲他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文学的力量是无声的,故事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其中的营养却是无穷的。听着故事长大的孩子们,温文尔雅,秀外慧中,自立自强,不卑不亢。

我们听着中国的故事长大,我们都在讲着中国的故事。不唯作家,不唯名人和伟人,我们中的每一个,都是讲故事的人。黄文秀讲着扶贫路上的故事;黄大年讲着海归报国的故事;袁隆平讲着水稻的故事;南仁东讲着“天眼”的故事;屠呦呦讲着青蒿素的故事;杨利伟、景海鹏、王亚平、刘洋,他们讲着太空和梦想的故事;中国女排、中国女足、中国乒乓,他们讲着赛场和拼搏的故事。还有陈祥榕、陈红军、肖思远、王焯冉,他们在讲着的,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故事。

所有这些,都是让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中国故事。而我,一个平凡的乡村女教师,正在讲述着教育的故事;今日高考考场之上的莘莘学子,他们正在奋笔疾书的,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个人简介:李风玲,女,1976年生,山东安丘人。初中语文老师,山东省作协会员。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题材广泛的作品,发表在《山东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辽宁青年》《百花园》《小星星》《山东教育》《当代青年》《》《羊城晚报》《文汇报》《大公报》等数百家报刊杂志。著有个人作品集《半阕词》《碧潭飘雪》。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