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朋友聚会,与一位朋友进行了深入交谈。这位朋友在某中学任数学老师,谈及小学数学挺好,初中开始掉队这个常见现象时,我们共同总结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四条原因,供您参考。

我本想在文章中给这位朋友署名,但他说署名就不必了,只需要在文章末尾点个赞,让他知道自己的总结是有价值的。所以,看完后如果觉得有启发,希望能得到您的不吝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学数学靠堆时间,初中没那么多时间。

由于过去小升初择校考试的重点是数学,而且以小学奥数为主,为了有效提分,很多家长同时为孩子报了好几个辅导班,在数学上花了大量时间,让数学成绩看起来挺好。

小学时科目很少,只有语、数、外三科,能有大量的时间分配给数学。但升入初中之后,科目骤然增加,尤其是初二新增物理,初三增加化学后,在每门功课上投入的时间会变得很紧张,在数学上也不可能像过去一样投入那么多时间。

由于不能堆时间,一部分原本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会原形毕露,逐渐与那些擅长数学的学生拉开差距,表现出来就是掉队。

这就有点像跑5公里,前半圈很难拉开差距,但体力差的人已经拼尽全力,体力好的人却还游刃有余,等到半圈或一圈过后,体力差的人就开始逐渐掉队了。

小学时过分追求分数,只顾死记硬背,不懂深入思考。

小学奥数知识点比较少,常见题型也比较固定,有很多不讲师德、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为了迅速提高分数,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让学生背诵许多套路,起到迅速提分的作用。

由于这类培训班提分效果显著,很多不懂行的家长趋之若鹜,把孩子送进去学习,看似成绩不错,实则学了个寂寞,把数学当成语文来学,只管死记硬背,根本不知道背后的原理,也没有学会思考问题的本质。

初中数学知识点逐渐多了起来,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也高了,出题可以更体现创新性和综合性,比如前年北京中考的数学压轴题,就不是单纯靠死记硬背能解决的。

面对这种灵活性较高的题目,数学成绩会大幅分化,只有学深学透的学生才能取得好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学时学习效率较低,家长却没发现。

在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家庭作业变得很少,甚至要求作业不出校门,即便布置了家庭作业,也是控制在一小时以内能完成。

效率高的孩子5分钟可以完成的作业,效率低的孩子或许需要10分钟,但家长不会有太多感觉,因为总体上就是两个小时,家长感觉还能接受。

校内考试题目也比较简单,题量都不大,大部分孩子都是不到一半时间就完成了试卷,剩下一半时间几乎无所事事,所以在考场总是能看到考试两小时玩耍一小时的孩子,但成绩还挺好。效率较低的孩子,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甚至取得好成绩,只是在考场上没太多时间玩耍。这种效率上的差异,家长很难感受到。

前年的广东中考数学,规定时间是90分钟,时间很紧对效率要求较高,又考了几道难度稍高的题目,大概接近过去初联竞赛中初赛难度,所以很多考生喊着题目太难。

广东中考数学总分120分,前年惠州的平均分不到40分,东莞的平均分也不到50分,但学霸们丝毫不受影响,最高分都是接近满分,只有学习效率较低的中等生受的影响较大,原本模拟考在70分左右的学生,中考中只能考50分左右,与学霸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开。

这种学习效率上的差异,造成了初中数学成绩的差异。

小学时单纯听话,但缺乏学习内驱力。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大多乖巧听话,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所以父母的逼迫学习很有效果。

等到初中时,孩子们进入了叛逆期,他们的口号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最讨厌父母的管教。如果孩子本身愿意学习,也就是学习内驱力较高,成绩自然不会很差;如果孩子自身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成绩就会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