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难,难的不是上大学,而是难在毕业后何去何从。随着学校扩张,大家上大学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基本上90%左右的高中生都可以读大学,再不济至少可以读个大专,但是毕业出来怎么办?

2019年高考是1031万人,4年后的今天,毕业人数是1158万人,已经号称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高考光报名就有1291万,未来何去何从,是个好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背景下,一边是年轻人的日子是越来越难熬,失业率达到几年内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16-24岁劳动调查失业率为20.4%,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基本上5个年轻人里面就有1个是失业的。

另一边,企业又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最近看到一个hr的吐槽,毕业生找工作太挑了,只要愿意干,没经验的底薪已经开到4千,办公环境、公司位置都不错,法定节假日还能休假,又提供住宿。

不仅如此,就连用工需求大的工厂,也难招到人,有调研显示,2022年技能蓝领年薪在10万以上(平均下来月薪达到8000以上),一些有高技要求的例如集成电路、电子制造、新材料或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高技能蓝领年薪甚至高达15-20万,但仍有八成以上制造业企业缺人。

企业工资8000招不到人,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这是什么神奇的“双输”局面。

事实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3次规模性的失业现象,分别发生在1949年、1998年和2008年,这一次是第四次。

第一次失业潮出现在建国初期,据百科介绍,1949-1952各年城镇公开失业人口分别是474.2万、437.6万、400.6万、376.6万人,前后两年的失业率分别达到23%和13.2%,怎么办呢?我们既然是农业大国,那就号召大家去搞生产,于是就有了1955-1979年的上山下乡,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第二次是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金融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当时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大学扩招,之前读了初中就可以工作了,现在可以继续读高中,考大学,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扩招提高了中国大学生比例,对国内的长远发展有好处。一箭双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0年代初仅有2%-3%,到2021年,已经达到57.8%。相当于100个人里面,58个都读了大学,知识水平很高啊。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企业仍然缺人呢?

不少人将各种就业难,毕业=失业的信息,归结到经济不景气,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想工作等等。这些因素的确存在,但最核心和根本的,只在于一点: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的工作,尤其是为新员工准备的岗位上,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吗?如果我们“量产”出那么多的的大学生,却并没有那么多工作需要他们,那自然就会出现毕业=失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