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普罗的独白

编辑|巴普罗的独白

“异端”和“异教徒”这两个词在西欧人眼里是有区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重体现在他们对待这两类群体的态度上。在他们看来,“异端”大体上可指教内异已派别、个人及其思想理论,是“自己人”内部的异数,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还是能够接受的,对其的态度有时也还是较温和的。

而若对方成了“异教徒”的话,那就成了教外之人,西欧人的态度则变得强硬起来,并将其视为是无法容忍的,敌对情绪也由此陡然生发出来,随即,出兵征讨异教徒也便成了顺乎自然、合情合理的事了

有意为之的宣传

十字军东征时听到的都是对异教徒的征讨,想必是有意为之的。要从萨拉森人手中夺回圣城,解救那里的基督教兄弟姐妹,并以军事手段付诸实施,这就需要证明“圣战”的合理、合法性。如何能够证明,此前的言论因此被再次搬出来。

不仅仅是以教皇乌尔班二世为代表的罗马天主教会对萨拉森人异教徒身份的遗传,一些著书写作的人们也是如此证明的。“十字军东征的时代,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基督教徒,全部受到说服,认为是顺应天理人情的事。

他们的论点不断滥用《圣经》和修辞的文句来修饰,看起来像是坚持信仰的理念,要有自然防卫的权利,然而却有“圣地”特定的称呼,以及异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是邪恶敌人的说法。

可以看出,一方面,将萨拉森人确定为异教徒、偶像崇拜者,是西欧人为他们的军事行为寻求的一个“合法”“正义”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将对手确定为异教徒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激起西欧人的宗教狂热之情,为战争的动员和进行提供精神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歪曲的认识会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得到大肆传播。

受战争的影响,西欧人的思想言论也开始变得更加激烈、狂热起来,丑化、贬低萨拉森人成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帕多瓦的费德图斯在13世纪后半期写过一本书,名叫《圣城的收复》。

在书中,作者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他列举并论证了萨拉森人的诸多缺点,如没有信仰、好色、残忍、贪婪、狡猾、愚蠢、不够沉稳踏实等等,还强调萨拉森人不认同基督教的教义。

因此,作者认为对于萨拉森人不能采取协商的办法,也不可能通过传教的方式促使他们的饭依,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军事征服的手段。

十字军东征的进行,使得双方之间的矛盾升级,西欧人对萨拉森人的宽容度降低,费德图斯的言论是这一时期人们观感、情绪的典型代表。

尽管十字军东征被宣传成光荣正义的圣战,战争期间也有足够的舆论造势和支持,但一次次的作战行动却屡遭失败。面对这样惨淡的结果和久战不胜的萨拉森人,西欧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是放弃,还是另辟蹊径?

伴随着军事上的失利,西欧人企图使萨拉森人皈依基督教的想法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了。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也大张旗鼓地组织了两次十字军东征和一次荒诞的儿童十字军,尽管有强大教权的感召力,但是西欧人的“光荣使命”也并没有因此而振兴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英诺森三世感到迷惘,他既对未来还存有希望,又有着阵阵担忧。他希望萨拉森人最终能够皈依基督教,并通过战争扩大基督教的影响。

随着东征的进行,客观上为西欧人与萨拉森人之间扩大交流、增进了解创造了机会,罗马天主教会开始担心是否会有西欧人转而投奔伊斯兰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世纪以来,以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修会为代表的天主教教会曾对萨拉森人进行过传教、试图使其饭依基督教的活动逐渐频繁起来,英诺森三世和教会人士们也将征服萨拉森人的希望放在这一途径上。

尽管传教士们满怀热情,但事情的发展却印证了教皇的担心,“的黎波里的纪尧姆声称,在巴勒斯坦已使许多人饭依,但是,实际上看来,拉丁或非拉丁基督教徒转入伊斯兰教的,为数则更多。”

教会的新举措虽然收效甚微,但是也确确实实地影响到了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的舆论环境。这里我们将再次选取文学作品来讨论,不过,这次涉及的是与十字军东征有关的作品,以便更全面地探讨透过十字军东征这一历史事件所反映出的认识情况。

以十字军东征为题材和背景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以十字军东征为题材和背景的文学作品同样反映了西欧人的这种渴望,出现了在战争期间,萨拉森人皈依基督救的故事。

这些故事依旧保持了西欧骑士文学中对于萨拉森人惯有的评价:称他们崇拜穆罕默德的雕像,当战争失利时,萨拉森人的首领气急败坏,诅咒默罕默德,并扬言要破坏他的雕像,明显地是指萨拉森人是一群坚持偶像崇拜的异教徒,与当时的舆论基调相一致。

作者通常把接受洗礼的对象确定为首领性的人物,他们具备一名优秀将领所该具备的风采,然而,到最后,作者这样安排他们的命运:接受洗礼,成为一名西欧人,并被寄希望于能与西欧人联手,再去攻打自己的同胞。

13世纪后半期,每当一次十字军东征失败后,创作诗歌的作者们都梦想着有一位实力强大的敌人会皈依基督教,加入到西欧人的阵营中来。

这种想法也是现实的写照,西欧人确实没有能够通过军事手段战胜萨拉森人,但他们终究是想战胜萨拉森人的,于是出现了这种荒诞的想象,而且也只能无奈地在虚构的世界里完成这种理想。

事情总有其两面性,在叙述和评价历史事件时,后人常常难免会按其意愿而加入自己的臆测,将自己的情感、评判赋予研究对象,最后使其变了味道。

以十字军东征为例,关于对它的认识,我们往往从其历史影响出发,断定这场持续了两百年的军事行动必然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十字军东征”这个名称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13世纪中期时才出现于拉丁文中该词相对应的阿拉伯语词为hurubassalibiyya,直到奥斯受帝国时期才出现。

在萨拉森人看来,他们觉得西欧人的这次军事进攻并不是什么大事,与之前的战争相比没什么特别,只是持续时间长了些,也只有叙利亚北方和埃及地区的人才较有感受,而且在当时的记载中,很少提及双方的这次军事交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地,在当时的西欧本土也是如此,中世纪的德国文学就很少提及十字军东征和萨拉森人,在涉及十字军东征的内容中,重点也不在西欧人与萨拉森人矛盾的问题上,而是传达骑士精神的意味多过于宣传圣战的意图。

实际上,受十字军东征影响较深的,是那些参与到战事中来,以及关心这场博弈的人们,他们的言行,影响了这一时期西欧社会对萨拉森人认识的变化和发展趋向。

十字军东征时期,是西欧人与萨拉森人关系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时期。不可否认的是,客观上,它对于创造双方加深了解的机会有推进作用,但对于加剧彼此间矛盾的激化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十字军东征前,西欧社会对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已经开始有了一些较为合理、客观的认识。

然而因十字军东征的兴起,歪曲的认识和言论再次得到宣传和传播,以及残忍的杀戮行为,使得双方间对立的关系被人为地强化了,矛盾在此一时期升级,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宗教文化和族际关系上的退步。

异于主流思想的宽容态度的存在

提起萨拉森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想必萨拉丁·尤素夫阿尤布一定榜上有名这位扬名于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军事、政治首领,不仅为同胞们所深深敬仰,而且也给西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活于12世纪,正是十字军东征进行之时正因为此,萨拉丁被西欧人所熟知。

萨拉丁出身伊斯兰社会上层,从青年时代起,开始其军事政治生涯。在其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是值得关注的,一是在埃及立稳脚跟,将地中海东岸地区的萨拉森人重新团结起来,并成为萨拉森人中一位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首领。

二是领导了抗击十字军的斗争,从十字军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其中,萨拉丁在后者方面的表现,是最为人称道的。

1187年夏天,萨拉丁率军攻打耶路撤冷玉国,取得胜利,占领了耶路撒冷。萨拉森人夺回耶路撒冷一事,让西欧人大为震惊,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也因此酝酿产生。

占领圣城后,萨拉丁并没有对城内居民大开杀戒,而仅要求交纳一点赎金即可,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耶路撒冷向所有宗教开放。

可以说,萨拉丁这样的态度在那一时期也是十分难得的,此举无疑让满怀偏狭、身处战争的人们看到了一种大度的胸怀和气度,他也必定会因此受到西欧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