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见识到了种种极端天气,显示出了气候异常的迹象。比如在刚刚过去的5月,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异常连阴雨,给河南等地的小麦收获带来了严重麻烦,而华南沿海则在台风玛娃和副热带高压的联手下,一度出现了最强5月热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太平洋出现红色烫水区

一系列气候异常的出现,和拉尼娜/厄尔尼诺的转换有着密切关系。在2023年初,全球各大气象机构宣布,从2020年以来连续出现的三峰拉尼娜彻底结束。但来自澳大利亚气象局的分析数据显示,在5月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分析数据上可见,目前热带太平洋中东部已经出现了大片的正距平区,意味着海水已经大范围的转为偏暖状态。甚至于,东太平洋局部出现了深红色的区域,意味着局部正距平达到了4度以上,意味着海水大幅偏暖超过4度。

从这样的分析上看,说目前太平洋上出现“烫水区”并不过分。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也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在太平洋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叫做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它是指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厄尔尼诺现象会打破太平洋正常的风向和洋流,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引发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暴雨、飓风等。厄尔尼诺现象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它通常会在几年内出现一次,然后逐渐消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强厄尔尼诺风险大增

在最近的几个月里,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正在发展,并且可能会达到强度很高的水平。这些迹象包括:

- 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已经超过了正常水平,形成了一片红色烫水区。根据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目前太平洋关键海区Nino3.4区域的海水温度比长期平均值高出了0.1摄氏度,这是2020年4月以来的首次,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 太平洋西部和中东部之间通常存在的表面压差已经减弱,导致东西表面信风减弱。信风是从东到西吹的风,它们会将温暖的水推向西部地区,例如亚洲和大洋洲。当信风减弱时,温暖的水就会向东流动,加剧东部地区的海水升温。

- 大多数计算机模型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发展,并且持续到今年冬季。NOAA表示,到夏天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接近90%,到秋冬可能性将超过90%,达到95%左右。而且,出现严重厄尔尼诺事件(Nino3.4指数大于1.5摄氏度)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目前约为5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或威胁全球

如果厄尔尼诺现象真的发生,并且达到强度很高的水平,那么它将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气象专家指出,一些可能出现的后果包括:

- 南美洲地区会出现暴雨和洪涝,导致农业、交通和能源受损。同时,由于海水温度升高,鱼类资源会减少或迁移,影响渔业收入和食物安全。

- 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则会出现干旱和高温,导致粮食减产、水资源紧缺和森林火灾。同时,由于海水酸化,珊瑚礁会遭受白化和死亡,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旅游业。比如在上一次大规模2015-2016年厄尔尼诺期间,澳大利亚大堡礁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白化事件,造成大量珊瑚死亡。

- 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可能会出现暖冬和少雪,导致冬季农作物受损、供暖需求增加和滑雪场经营困难。同时,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会改变大气环流,可能会增加台风的频率和强度,给沿海地区带来灾害。比如2015年厄尔尼诺刚开始出现时,西太平洋7月出现了三台风共舞的局面,台风莲花和台风灿鸿对我国产生了显著影响。

- 北美洲地区则会出现冷冬和多雪,导致交通阻塞、能源消耗增加和公共卫生问题。同时,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风向和降水分布,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干旱或洪涝,影响农业、水利和生态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全球性的气候现象,它会对各个地区的气候、生态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动态,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减轻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