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了乾隆三部曲(《乾隆三部曲·乾隆十三年》《乾隆三部曲·马上朝廷》《乾隆三部曲·乾隆晚景》),将公众对于乾隆皇帝的印象,从当下红红火火的清宫影视剧中剥离,全面剖析了历史上真正的乾隆帝其人。

乾隆帝作为清代有为之君,虽标榜“十全老人”,但文治武功却远逊色于其祖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玄烨少年即位,除权臣鳌拜,削三藩,征噶尔丹,统一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弘历青年即位时,虽有“回复三代”之志,每议政必以其祖父为师,却很少提及先皇雍正帝如何如何。不过,其父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在位十三年,即位之初,面临大清国库亏空的困境,便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终于将一个国库充盈的大清交到了乾隆帝的手里。

乾隆帝在位60年,太上皇做了将近四年。乾隆帝即位后平定了新疆准噶尔部等的叛乱,稳定了西藏政局,对西南少数民族继续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北、西南边疆的控制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也对西方殖民势力加以限制,编纂《四库全书》,但屡兴文字狱,多次出游,浪费奢侈无度。在位后期,官僚贪污盛行,各地起义蜂起,大清自此开始走下坡路,等其子嘉庆帝亲政,却再也无力扭转大清盛极而衰的局面。

乾隆三部曲从乾隆帝即位说起,小青年初登大宝,信心满满,意气风发。当时的大清,在国家政策方面,农业经济朝着粮政、工业政策、矿业等复合型经济转变,已具有近现代化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江南地区为例,发生在18世纪的无论是农业经济模式还是租佃制等经营方式的变革,到20世纪仍然在延续。因此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化并非1840年以后才发生的,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基础之上的,至迟到18世纪即已出现”。

乾隆时期的中国已经渐渐地具备了许多近现代化的色彩。作为读者,看到历史结果在当代的存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当然也会豁然开朗起来。从即位到乾隆十三年前后,乾隆帝实行“仁政”,效法先贤,起用良臣,用心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乾隆三部曲·乾隆十三年》所述,“他名正言顺地即位了。像是一个‘大少’,万贯家财的年轻继承人。也许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他继承的是一个‘帝国’,手里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施展开来,似乎又是那样老练,与二十五岁的年龄不符……

“在历史上,无论是一个新朝代的产生,还是一个新君的即位,大都不免发生一些变故。无论怎样讲求‘以孝治国’,新的政策,新的政治风尚,总是要出现的。他却注定要给历史打下深深的个人印记……

“在中国传统社会,事先就带有一定的政治理念,并大声予以宣示的,可以说少之又少。因此,乍看起来,他既像一个传统政治理想的热诚追求者,又有几分像似今日竞选上台的民选政治家。或者,时代需要这样一个人,让他一身而兼二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短的一席话,便将乾隆帝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沉思。但乾隆帝在遭逢乾隆十三年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之后,便施政严苛起来。老练的帝王之术,却也难挡臣子的懒政惰政。

在经过30多年的“太平盛世”之后,也即在乾隆五十年前后,国家政事废弛、官吏贪腐,经济发展也已途穷财尽,无可救药。而这30多年的“太平盛世”,则构成了乾隆三部曲的第二部。

《乾隆三部曲·马上朝廷》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乾隆帝六次南巡的历程,乾隆帝治河工、修海塘、兴水利,以及无可回避的“文字狱”。这30多年来,乾隆帝的帝王生活多姿多彩,不再局限于紫禁城,祖国大地任驰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书中所述,“乾隆帝一生中有近一半时间都不在京师,而是在各地巡幸……终乾隆一朝,各种巡幸活动竟有150次之多。乾隆帝这种极为频繁的巡幸活动,不但在290多年的清朝历史上首屈一指,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也极为罕见,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

乾隆帝之所以如此频繁地出巡,是因为他把巡幸活动看作加强其统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因为江浙人文荟萃,地广人多,已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江浙是个“民滑吏疲、需要恩威并施”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满洲先祖在江浙所做的事,可能令乾隆帝觉得需要重走征服路,炫耀文治武功,来起到威慑的作用。伴随文字狱的乾隆帝六次南巡之路,却也真实再现了清廷“马上治国”的特征,也向我们呈现了乾隆时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间,也发生了一些大案要案,最出名的莫过于割辫案,孔飞力的《叫魂》就以此案为写作对象。书中通过对这些案件的解读,也为我们一一揭开了乾隆朝官场、民间的众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三部曲·乾隆晚景》则通过废弛之惑、贪纵之谜、何来的历史机遇和无以承负的衰败四节内容来叙述乾隆朝晚期大清帝国的没落。正如书中所言,人们心目中想象的“专制集权”,在这个广土众民、具有高度“封闭”性的国家,其实谈何容易?

就拿追捕逃兵一事来说,参考“叫魂”案例,关键的、有名的嫌犯,尚且不能坐实,更何况几次战争中成千累万的逃兵?这是一个“上下相蒙”的“二相世界”。这个“家”,不好当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可不是对清朝用一句专制王朝、对乾隆皇帝用一句专制帝王就能概括的。通过作者于书中梳理的清帝国各项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大清的各项指标都在恶化,在表面繁华的背后,已埋下了衰败的伏笔!尽管乾隆帝精力旺盛,才力过人,但他最终仍不得不带着偌大的遗憾,告别这个世界,撒手而去。

乾隆三部曲就展现了这样一个千姿百态、复杂多变故的时代,也展现了这个时代极其丰富多元的面向,但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讳过,不忌善,不因人废言,不以过掩功,作者在书中努力还原乾隆帝的本来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中有乾隆帝正面的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面,也有其反面的令人愤懑难平的一面,愈是如此,细细读来愈应冲淡平和。对历史的解释不仅要把握“时代意见”,更要真实反映“历史意见”。

乾隆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背后的逻辑动力不是我们现代人强加给他的“盛世”“大一统”等观念,而是乾隆帝对雍正时期政治倾向进行的反思调整,是他对“回复三代”之政治思想的追求。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乾隆皇帝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但我们不能用一句腐朽没落的评价来盖棺论定他。读完这部书,我愈加觉得中华近代文明并没有像人们所宣传的那样不堪。人们对于乾隆皇帝和封建王朝,尤其是清朝的偏见和误解,依然需要时间来消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三部曲的作者高王凌先生是在清史领域经年耕耘、“内功”深厚又能往返于古今雅俗之间、心潮逐浪高的资深学者。他的这部作品深刻阐释了乾隆朝政治演变之轨迹,也努力勘破乾隆帝60年执政的心路历程,全面建构起了18世纪中国开始现代化尝试之理论。

此外,全书还采用了古地图、信息图表等地图视觉语言,由史景迁、戴逸、夏明方、张明扬、曹东勃、谢志浩等大家名家推荐。我亦推荐之!

谨以此文怀念高王凌先生!先生千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