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是杜鲁门接过罗斯福手中大任上马的第二年,为欲谋求更宏大的世界霸权,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是谓“杜鲁门主义”。这让美国和苏联这两位阵营主导者开启长达44年的“两极之争”。在这44年中,美苏两国在各大领域都有交锋。明暗同渡互有胜负,其中谍战之争最为激烈和诡秘。克格勃与中情局的顶尖较量。互插暗桩,诡雾重重,巅峰对决下难分伯仲。那么两大情报机构到底是怎样争斗,又是哪方要更胜一筹呢?

具体还得从中情局和克格勃成立之初来讲,杜鲁门主义提出的这一年由总统杜鲁门一手操办。美国中情局正式成立,简称CIA。在中情局成立之前,美国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苏联间谍机构挚肘,这也算是中情局被推动成立的原因之一。那时的苏联间谍机构还被唤作契卡,契卡成立之初便是凌驾于党政军之上的特殊机构。克格勃成立之初的机构人员就多达上百万人,光间谍就有二十几万,活跃在世界各地,涵盖各大领域,让不少国家闻之色变。

当然,这些国家里也包括美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情局的诞生就是为了在冷战中的地下战场发挥作用,甚至去颠覆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或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国家。其成立初期就花大力气除掉了上百计的克格勃特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克格勃与中情局之间的火药味自然是极其浓厚,且克格勃的敌人还不止一个。除美国外,他还得应对给中情局穿一条裤子的英方军情6处。1956年爆出的柏林隧道案,便是由英美两国情报机构联手操刀暗算苏方的典型案例。也是冷战时期最有看点的情报巅峰对决之一。

面对英美两大情报机构的精心合谋,苏方能否从中全身而退呢?答案是弃车保帅,有舍有得。早在中情局第一任局长希伦科特还在任期间,就已经联合英方情报机构在维也纳搞了一次窃听行动。当时,英国驻维也纳的情报负责人皮特.朗,通过情报途径得知苏联有几条电话通讯线路同英国布设的线路非常相近。于是皮特.朗一不做二不休,赶忙联系了美国中情局。共识手段挖通靠近苏联通讯电缆的暗道,把苏方的电话线直接接通,开始窃听苏方的军向消息。这应该算是英美联手针对苏方的第一次窃听行动。

由于当时窃听通讯线路比较少,且大多数都不是主线路。所以英美两国获得的核心情报也并不太多,对苏联造成的影响也不算太大。但随后美国中情局又实施了第二次窃听行动。这次光是隧道就挖了整整7个月,直接连通苏军总部地下通讯电缆,截取了无数一线情报。这次行动名为“黄金”,取意为重要情报价值高于黄金。此次行动负责人依旧为首次窃听事件的主导者皮特.朗外加新任中情局局长杜勒斯,这次由美方主导,在行动开始前就召开了数次秘密会议,进行了严密的技术分析等,确定能提取和收集到苏方通讯电缆上的回拨信号,并能用特殊技术手段复原其内容后。杜勒斯才正式下令开始行动。

时间1953年,地点为柏林,此地不同于同战胜国共同托管的维也纳。柏林可是前有民主德国党后有苏联人,中情局不可能像在维也纳土地上那般肆意妄为,只能小心行事,一切以地下工作为主。首先,他们要挖通一条能到达东部地区索恩法尔德公路的隧道,再确定苏方铺设在柏林的通讯线路的具体位置,最后用技术手段拦截苏军总部的重要情报,光是第一步就难如登天。中情局需要在苏联人和民主德国巡逻队的脚下挖隧道。不仅如此,周边还有不少克格勃特工随时监视美方的动向。可以说,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为了不引起怀疑,美方一开始就放出消息,说他们要在东西两国交界处的地方修一个无线电雷达站,并提前在隐秘处挖了一个巨大的地下仓库,来为之后运出的石土做堆积掩护点,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美国人正式行动,以雷达站的雏形作为掩护进行隧道挖掘工作。

每日进出的车辆看似是运载了设备,实际上是载满了渣土。美国人干的热火朝天,苏联人和东德巡逻队似乎也没有过多怀疑,但即使这般美方也不敢将进度拉的太快,每天只向前挖进了几米。这毕竟是在苏联人和德国人脚底下搞动作,稍微弄大点动静就有可能被发现。所以美方只能慢工慢行,这样每天运出的少量土石也不容易被人察觉。地下工作开展的同时,地上工作也要同步进行。美方必须确定通讯电缆的具体位置,才能保证隧道挖掘方向的正确。为此,中情局派出不少特工,配合技术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潜入东柏去确定电缆所在位置。期间困难重重,无论地上的苏联特工和德国人,还是地下的各种地貌因素,都是阻挡美国人前进的拦路石。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从1954年8月到1955年2月底,在中情局的不懈努力下,这条长2.5公里的地下隧道终于被打通了。穿越东西两柏,尽头处能直接接触到苏军总部的通讯电缆,黄金行动到这里已经完成了90%,之后只需克服地下信号和各种突发情况即可。在中情局的强大技术支持下,一条带有上百台技术设备和通风排水系统的地下暗道成功出现在柏林地下。在预先准备好技术手段的前提下,窃听行动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这次接通的通讯电缆连接着数条电话线路,每日获得的情报是以海量来计算,光是记录和翻译都能让工作人员没日没夜地赶,这些情报让美方对苏联的一些军事动向了如指掌,甚至能通过情报之间的关联性来获得一些战略分析。

事实证明,美方这次的窃听行动是成功的,起码从明面上来看中情局势大胜了一场,但拥有克格勃的苏联真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吗?难道苏方对中情局的隧道窃听计划就当真一无所知吗?其实不然,有时候表面看到的仅仅是表面,苏方看似是被中情局拿捏住,实际却是在装疯卖傻,美方之后才知晓,当黄金行动开始时,克格勃就已经对其行动了如指掌。但为何苏方从一开始就没有制止,反而是任由中情局大搞特搞呢?

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苏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更大的谋划。这一谋划中涉及到一个重要人物绰号“鼹鼠”的英方军情六处特工乔治.布莱克,既是谍战,那必然有间谍才好看。布莱克便是这场窃听战中的关键间谍。在英方眼中的布莱克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才,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当布莱克被委以大任时,他早已经是克格勃手下的间谍,在维也纳窃听行动中,布莱克负责监听苏联方面的电话线。在行动之初,克格勃就已经通过布莱克得知了英美的这一企图,以致该行动最后无果而终。

不仅如此,在黄金行动中,布莱克同样在苏联这边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布莱克是黄金行动的负责人之一。早在柏林隧道开始挖之前,布莱克就将所有行动计划全部传到克格勃总部,行动时间、地点、具体内容事无巨细,全都被他泄露给了苏联。也就是说,在黄金行动正式开始之前克格勃这边就已经掌握了英、美具体行动的绝密情报,知道他们想干什么。但苏联深知布莱克的重要性,为了避免其身份暴露,于是决定不打草惊蛇,让英美两方继续按计划行事。可怜的中情局满心欢喜地挖隧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却不知道苏方早就把他们玩弄在股掌之中,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丝毫收获。

在隧道打通后,中情局一开始获得的大多数情报都是有巨大价值的,这点也在苏方的意料之外。因为苏方一开始就自信地认为中情局不可能截取他们的加密情况。可谁知道中情局局长杜勒斯一开始就搞定了破解加密通话的技术手段。且杜勒斯很是鸡贼。并没有将这一技术手段告诉英方情报处,以至于布莱克也不知道中情局能够轻易获取通讯情报。不过克格勃方面也很快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舍小取大,只透露给中情局一些影响不大不小的信息,以至于中情局获取的海量情报中,有极大部分都是废料,好不容易提取出的一些有用信息,也并没有战略指导意义。

然后苏方再于1956年派出维修员,装作无意间发现这条柏林隧道,将英美两国窃听行动公之于众。一番拉扯过后,英美两方也终于意识到了中了克格勃的计。但这时候再反应过来,早就为时已晚。白做了这么多年的无用功,也只能憋着气无处发泄。到1961年,布莱克身份败露,终于被英国政府逮捕。但可笑的是布莱克在服刑五年后,竟在狱友伯克型的帮助下成功越狱了,最后潜逃到莫斯科,还被克格勃颁发了苏联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

这对英美双方来讲无疑是一种耻辱。而克格勃给他们的耻辱还不止这一次。比如冷战后期时出现的情报间谍奥德里奇.艾姆斯,一个中情局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竟能多次将中情局中的重要文件当做废报纸一般取出再交到克格勃手中,而他做的这些目的只是为了钱。直到1994年苏联都已经解体了三年,美国中情局才掌握足够的证据将其抓获。当然,在敌方阵营中安插间谍这种事儿也并非苏联的专利。间谍战一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克格勃中也同样有不少服务于中情局的间谍,其中不乏波利亚科夫少将这等高管级人物,向中情局输送了不少核心情报。

总体来讲,克格勃和中情局之间的博弈是有来有回的,前者可能要稍占上风,但后期却有些无力。甚至可以说,美方在苏联解体和克格勃的解散都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到80年代,苏联被美国的四大战略策划搞得元气大伤,以至于无力投入情报工作,导致情报资源有些枯竭。反观中情局,在克格勃弱势后不断壮大,逐渐成为世界第一情报机构。所以说克格勃与中情局之间的巅峰对决,其实并无太多胜负。一个赢在过程,一个赢在结果,高下并不好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