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一舸南游

编辑/胡一舸南游

内蒙古出土的一对瓜瓞形执壶及其特征

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豪欠营六号定窑墓葬中,出土过一对精致的“瓜”字形执壶。直径为5.5厘米,高12厘米。整个壶呈珍珠状,近似于西瓜状,有一条比较深的西瓜边,其底是一个比较大的圆形玉石。上腹侧面是一条略有弧度的短尾,外形非常圆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茶壶的顶端,安装了一根编织成麻花形,类似于瓜蔓的提梁,从茶壶的顶端延伸出一根细细的藤蔓,通过贴塑的方法,将3片三角形的印花树叶连接起来,树叶上都印有蝴蝶图案,它们呈现出一个品字形,悬挂在茶壶的顶端,让整个茶壶看起来异常灵活。

另外一具的外形与第一具十分类似,足直径4cm,高13cm,壶的顶部也是品字形,垂着3片印制树叶,中央的一片是三角形,印草纹,两边的树叶上都印着一条跳动的鱼纹。这两只茶壶,都是用白色的釉料涂抹而成,颜色雪白,质地细嫩,显示出了定窑最辉煌的时代。

“瓜状执壶”为定窑特有的一件瓷器。在定窑的生产史上,以碗碟等生活用品为主,而造型器皿则很少见到。但这种瓜子状的陶罐在我国考古学研究中也出现过,大部分都是在辽地发现的,年代跨度从北宋到金中晚期不等,并且与佳士得拍卖的定窑陶罐类似,它通体洁白,釉色莹润,微微泛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它的上釉方法,是在整个瓷胎上完釉,只在底部中间划出一条狭长的条状,以供支烧。一般把上完釉料后把脚底板上的釉料刮掉的做法叫做“裹足刮釉”;不过,这只执壶在刮釉时更为细心,整体而言,做的十分精致典雅。

与此相似的,是在河南巩义市发现的一件精致定窑圆盘,它位于宋太宗永熙陵的元德李后陵寝(如下图)。

相关考古资料举例及瓜瓞执壶的时代变化和产地讨论

在辽宁赵匡禹墓中发现的一只类似于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六号墓瓜状执壶。底部布满了逼真的刻花香蕉纹样,此纹样与定窑中的北宋末期香蕉纹样不同,具有北京龙泉窑辽末期的特点,其胎、釉特点也证实了此点。

后至北宋后期,此种执壶形态已趋向于高而细,而其腹下的瓜条则变得较薄,逐步摆脱了瓜条形体。例如,辽宁朝阳楠林辽墓中发现的“执瓶”,其形体略高,且较窄,其腹下以贴花的“瓜条”取代了“压花”,而在“握瓶”的上部,则以极小的线条勾勒出蝴蝶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代,这种茶壶已经彻底摆脱了瓜瓤形状,而改成了类似于梨的形状,水流变得更加弯曲,底部的瓜瓤也越来越淡,有些茶盏已经没有了花纹,技术也远远落后于北宋中后期。例如,在吉林省梨树县发现的一座金朝遗址,其提杆还保持着西瓜的形状,而壶体却已经变成了完整的梨形。

山西省大同城郊的一处青瓷窑窖中发现过一只类似于“梨”形的葫芦,在葫芦状的顶端有三个叉口,每个叉口下面都有一个圆形叶子,叶子上有花朵图案。在壶的双肩处,有两个细绳状的圆环作衬托,壶腹部位有6个极淡极薄的瓜边状;瓷质极佳,釉面呈白色,有青绿之光,裹足刮釉,当属定窑涧磁岭窑区所产的一件珍贵执壶。

与此相似的是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文物局于1972年收集到的瓜角式提梁式陶罐,以及河北省三沟村古墓中发现的两个瓜角式提梁式陶罐。此款茶壶在肩部有一条丝线,下腹有六条瓜边线,但其釉的色泽并不明亮。三沟村地窖中的两只执壶,其釉呈灰白色,其中一只有6条瓜棱花纹,一只在肩部以下有两条弦花纹。

此外,该酒窖还发现有北宋徽宗崇宁时期铸造的“崇宁重宝”硬币,结合其所出物品,可推断该酒窖的年代为金朝初期。

此类陶罐多见于我国北方,但也有极少数为辽代陶罐,例如赵匡禹墓中所发现的陶罐即为北京龙泉陶罐。因此,有些学者把这些都归入了辽瓷器,目前来看,这个看法是不对的。这些瓜状陶罐,无论其胎、釉的品质如何,都是以定窑为主。

2009年度,由河北省文物研究院与北大考古文博研究院共同对定窑遗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并于涧磁岭窑区发现了一件品质最高的北宋晚期陶器,推测其可能就是这种极为精致的陶器起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燕川和冶北窑区也有类似陶器,但品质较差(如下图)。金代定窑出土的许多简陋青花瓷器,如瓜尔执壶等,都是出自此地区。

在俄罗斯滨海也有定窑白色陶瓷出土文物,这些陶瓷作品中也有以“瓜”形为代表的陶瓷。俄罗斯滨海是金朝所在地,位于乌苏里斯克,位于绥芬河的下游,完颜忠曾在这里留下过一块石板。近几年,俄罗斯滨海一带发现了大量从唐到金的陶瓷,都是以定窑为主,尤其是阿纳耶夫斯克耶古城和沙金斯克耶古城,且它们大部分都是白色的。

从沙金斯克耶遗址出土的2个瓷器碎片,形状是一种类似于西瓜状,在柄和水流部位贴上了花草图案。

从造型和装饰上看,该陶罐与吉林省梨树县的一座偏面古城,河北承德的三沟村墓葬,河北省的一座燕川村墓葬,以及吉林省的前郭塔虎古城中的陶罐,在造型和装饰上均有相似之处。

定窑陶瓷在该区域的出土文物数量比较多,这就体现了金代与内陆的交往有多么密切,同时也是定窑制品在金代被大量应用于东北,乃至流入金代腹地的一个重要证据;可见女真族普遍采用此一具有吉祥如意意蕴的“持壶”。

瓜瓞形执壶的名物考订和寓意探讨

这种提壶的特点在于其体积相对较小,与普通点茶用的提壶具、调酒用的提壶具有很大区别。此种持瓶自北宋中期以来就已存在,但极少有表现祥瑞、祈愿意蕴的形制器物。

《诗经.大雅.绵》中有一句话:“大地上,有一种叫做‘绵绵’的东西。”“瓜”字,指的是藤蔓上长满了大小不一的瓜果,意思是祝颂子孙昌盛,生生不息。后来,它逐步发展成了事业腾达,夫妻和睦等意思,在中国古代,它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吉祥物。这个寓意吉利的词语起源于六朝。

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这种寓意着多宝瓜,祈求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祥瑞之物,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很久,直到现代,结婚证上都写着这样的吉语:“未来多宝瓜瓜,尔昌尔炽。愿以一纸鸿笺,写下一张白头发的誓言,一对恩爱的夫妻。”

因此,从《诗》开始,瓜就有了美好的寓意。考古发掘出的具有吉祥寓意的瓜形器,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在陕西临潼唐庆山寺的舍利子宝库中,发现过一件盛唐三色的小型西瓜,被用一只手捧着,放在一个特殊的三足碟上,上面画着特殊的三脚碟,一个瓜藤图案,寓意着西瓜与藤的共存。这一组三色的器物很有象征意义,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取其精华。那么,定窑的这只白陶器,究竟有没有象征着连绵不绝的“瓜”字?

古代的纹样一般都是用两种方法来表示,一种是制作一个带着藤条的西瓜,一种是在西瓜上装饰一只蝴蝶,以表示“瓞”的意思。

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六号墓葬中发现的一只持瓶,3个西瓜叶片上就有一只蝴蝶;朝阳南林子辽墓中的“持瓶”,其上腹以刻痕手法绘有一只蝴蝶。这两件物品,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用“瓜”与“蝴蝶”相组合,并以“形”与“音”相对应的方式,来表达“绵绵瓜瓞”的意义。很显然,它可以被称之为“瓜状”。

这些器物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器物的顶部都很窄,比如内蒙古察右前旗的豪欠营六号墓葬发现的两只瓜形器物,以及佳士得拍卖行发现的那只瓜形器物,都在器物的顶部增加了一根横条,而赵匡禹墓葬发现的器物,则在器物的正中央增加了一只遮盖了水口的鸟兽。由于其外形及其附加部件,无疑会对此种持壶用作水具的用途产生一定的影响,给其灌水造成困难。所以,这应该是一种比较吉利的装饰用具。

此外,从一套考古发掘的陶罐中也可以发现,陶罐也是一种用于饮酒的标志,如吉林省扶余县“刘焕屯”地窖中所发现的陶罐,其上附有一只暖盆。

由于它相对小巧的外形,以及故意阻碍其正常用途的制造方法,人们更容易认为它是用于日常生活中表示吉祥意义的工具,或者用于某些祭祀、馈赠活动,例如作为嫁妆等婚礼仪式用品,却很少用于现实中。这种器形上有祥瑞之意的器皿,在唐宋时代并不多见,可能是因为这种器皿比一般的器皿要小一些,但做工却很精细。

结语

上述的“瓜状执壶”以定窑为主,在宋、金两朝较为盛行;以此为依据,从唐朝出现了一件真实的瓜形器物,到北宋中期所做的执壶十分接近于瓜形。金代逐步剥离了写实风格,再之后,用图像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吉祥寓意的变化,反映了从写实表达到示意性表达的发展过程。

此一“持壶”的演变,恰是宋金时代祥瑞纹样与祝福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反映出由具象到抽象性的转变,使得我们可以透过实物来探寻传承在精神与思想上的变迁。

参考文献:

【1】陆思贤,杜乘武《察右前旗豪欠营第六号辽墓清理简报》

【2】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发掘报告》

【4】河南博物院《五大名窑:古代精品及当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