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为何全军覆没1962年上映的电影《甲午风云》给出了一个新答案:中国军舰上进口的洋炮里填装的居然不是火药,而是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绝望的中国官兵只能壮烈殉国,电影一经播出迅速引起热议。

然而,一位名叫马吉芬的美国男子,却用他的自杀证明了这个名场面是彻彻底底的谎言。

马吉芬

究竟当年在黄海上发生过怎样壮烈的场面?而一个远在美国的洋人为什么会因此自杀呢?

  • 被日本蚕食的表里山河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处在慈禧太后的实际统治下。彼时的大清江河日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洗礼,清廷已经沦为列强在中国侵吞利益的代理人。

而慈禧等保守派势力,依旧恬不知耻的沉浸在即将破灭的花花世界中。相反,一水之隔的日本却是另一番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禧

随着“黑船事件”的发生,佩里用洋枪洋炮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同样是在新思潮的冲击下,日本却把握住了时代进步的步伐。

随着倒幕运动的成功,日本天皇重新获得实权,由此日本步入近代化的快车道,“明治维新”成为这一阶段整个日本的主旋律。“明治维新”三十年间,日本人口翻了一番,国力得到极大提升。

日本通过全盘西化的方式迅速汲取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然成为东亚霸主,其狼子野心也昭然若揭。

作为岛国,日本人天生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剧宿命论。

因此他们世世代代渴望大陆,随着国力增强和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日本曾经想要称霸东亚的幻想如今似乎有已经有了实现的条件。他们变得蠢蠢欲动起来。

在这个时候,朝鲜自然成为其攻掠大陆的绝佳跳板。此时朝鲜作为大清的附属国,其综合国力在日本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日军很快占领朝鲜半岛,国内一片欢腾。

就在这时,一个衰朽的帝国再也不能忍受日本对朝鲜的占领,因为这极大的损害了其在远东的利益。

这个国家并不是大清,而是沙俄。沙皇俄国其实也在觊觎朝鲜半岛,于是,沙皇俄国立马在西伯利亚地区修筑铁路,以防应对日本的不轨之心!

沙俄此举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警惕,必须加快自己的侵略步伐了!

一旦对俄战争取得胜利,那么日本在亚洲地区霸主的地位也就板上钉钉了

然而,想要在名义上成为真正的亚洲第一,摆在日本面前的还有一个大清国。

由于前期在琉球和台湾岛的胜利,日本天皇及日本国民对国运空前乐观,他们得到了充足的战争赔款,进一步壮大了自身实力。于是借助朝鲜半岛的地理优势,日本开始不断蚕食大清的领土。

这一行为激起了慈禧老佛爷的怒火,在慈禧看来,自己被西方列强欺负也就罢了,这个当了两千年的岛国小老弟如今居然也敢骑到自己的头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禧

这种思想也是当时全国上下看待日本的主流思想。或许有人要问了,难道慈禧他们不知道日本的海军实力吗?

答案是清政府当然知道,但是他们不在乎,因为当时的洋务运动正在高潮,他们有着所谓的亚洲第一海军——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是慈禧手下的一支王牌力量。慈禧坚信,只要北洋水师出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被慈禧坑惨的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成立于188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由清末四大汉臣之一的李鸿章所筹建。

大清国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用于建队的军费开支和设备采买,巅峰时期的北洋水师拥有25艘主力战舰,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据《美国海军年鉴》记载,当时北洋水师的综合实力位列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与此同时,北洋水师花重金聘请了不少洋教官指导官兵作战训练,因此在清政府看来弹丸之地的日本想要挑战北洋水师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清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其实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其一,北洋水师的纸面实力和真实实力之间有多大的差距,这是大清统治者所忽略的问题。

其二,日本海军在赢得琉球、台湾、朝鲜战争后的实力到底扩充了多少,这也是大清统治者所忽略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也直接决定了后续甲午海战的最终走向。

1894年6月,占领朝鲜的日军正在秘密备战,准备对下一个目标中国发动进攻,可皇宫里的慈禧不以为意,因为自己的还有一张王牌——北洋水师。

然而,此时的北洋水师早已败絮其中,光有个唬人的外号罢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则是慈禧晚年的一个爱好,这个爱好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掏空了北洋水师的家底!

慈禧早年是咸丰帝身边的一个嫔妃,而咸丰帝有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园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咸丰帝

咸丰一辈子都不喜欢住在紫禁城中,尤其是登基称帝后,他经常前往周遭的各种园林居住,即便驾崩也是在承德避暑山庄。

所以慈禧年轻时曾多次陪伴咸丰帝到精致典雅的园林中生活,在那里留下过关于青春和爱情的美好记忆。到了晚年,慈禧尤其怀念那种感觉,自然也就特别想要住到精致典雅的园林之中。

可是当年那些康雍乾时期精修的园子,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遭到了列强的焚毁,早就面目全非,因此慈禧迫切想要重修皇家园林。

这件事如果放在康乾盛世那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然而放在晚清,国库里一分多余的钱都没有,慈禧为此大为头疼。

不过这个没有下限的太后很快想到了办法,那就是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这样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修园子。

在这种自毁长城的操作下,慈禧以挖掘人工湖操练水师为名,从北洋水师的建设军费里源源不断地抽血,勉强修好了自己的园林。

而这样做的代价便是军队的战斗力被彻底透支,到了甲午战争开战前,不少军舰缺少维护经费几乎已经无法投入战斗,甚至电影中出现了士兵在大炮的炮管上晾衣服的场景。

据史料记载,光绪皇帝曾经对慈禧克扣军费的做法极为不满。他曾经找到当时已经失势的恭亲王奕欣商量对策。

恭亲王和光绪叔侄二人痛骂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hé)为虎作伥,把银子都拿来拍慈禧的马屁。

翁同龢

事实上,翁同龢一向与李鸿章不对付,而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创办起来的,他自然不甘心把钱拿来资助政敌扩充势力。

所以在慈禧和翁同龢的双重盘剥下,北洋水师徒有其名,实际已经烂到了根子里。

  • 被历史铭记的民族气节

1894年7月,蓄谋已久的日本海军发动传统技艺——偷袭,丰岛海战的战火瞬间点燃,甲午海战拉开大幕。

随着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终于迎来了检验真实实力的机会,同时也是其悲壮的谢幕演出。

事实上,在开局阶段,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打得有来有回,双方谁都没有占到便宜。然而当受创的军舰送回维修时,两边的差距立马显现。

日军的工程师受过西方技术的系统培训,十分高效地就地完成军舰的修理任务。

反观大清,船坞里的工人开战前就已作鸟兽散,好不容易逮回来的工人只会修理木船,东拼西凑勉强让战舰能够下水就算完成了维修工作。

因此到海战后期,日军的舰船仍能发挥巨大的火力,而北洋水师变得不堪一击。

最为致命的一点是,由于慈禧挪用军饷,北洋水师的舰船都是老古董,原本打算从德国订购的最新战舰,最终却被日本人买走,成了敌营中横冲直撞的“吉野号”。此情此景令北洋水师的官兵心灰意冷。

就在北洋水师艰难地在海上苦苦支撑时,后方再次暴雷。山东巡抚李秉衡居然只临时征召了些民工来戍守沿海军事要冲,结果日本军队轻而易举从打爆守军从龙须岛登陆,直接斩断北洋水师的后路。

眼看北洋水师陷入了日军的合围,清政府居然在这个时候还不忘给日本人来一记乌龙助攻。慈禧居然气急败坏地下令,要把邓世昌从战场上立马揪出来带回北京治罪。

邓世昌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时候邓世昌所在的致远舰被日军围困,岸上的钦差大臣根本没办法让日本人暂停进攻,让自己上船逮捕邓世昌,所以钦差大臣急得在一旁船只上喊话。

这一迷惑行为,被日本人误认为钦差大臣是清军的高级指挥官,差点把船上的大臣当场炸死。

最终,弹尽粮绝的北洋水师选择将战舰撞向敌人,以这样一种令人无限唏嘘的方式来结束战斗,大批爱国将领和官兵壮烈殉国。

而在这次激烈的战斗中,北洋水师阵中的一个洋教官幸存了下来,这个人就是开头我们提到的美国人马吉芬,他当时担任总教习兼任镇远舰管带。

马吉芬亲眼见证了中国官兵英勇抗击的战斗场景和无奈失败的历史宿命。丁汝昌刘步蟾戴宗骞杨用霖等爱国将领纷纷杀身成仁的壮举,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而他自己也在这次战争中身负重伤,同时还失去了一颗眼球。

严重的战争后遗症令他回到美国后经常梦到这段经历,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许多战斗的场景。其中也并没有提到像电影中所描述的炮弹掺沙子的情况。

1897年2月2日也就是在邓世昌自戕两周年的这一天,马吉芬忍受不了来自病痛的精神的双重折磨,选择在加州的奥克兰韩军医院开枪自尽,终年37岁。

马吉芬在遗书中写道:我在中国深受邓世昌等人的照顾,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令我失去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撑,我也对清政府感到绝望。我一生都走不出北洋水师,那就随它一起覆灭吧。

马吉芬遗书中提到的不公正的待遇是指邓世昌殉国后,慈禧太后仍旧不打算放过他,并把战败的罪责一股脑推到了邓世昌的头上。

她下令将邓世昌的遗体打捞起来穿上囚服,并用铁索捆绑不许下葬,令他死无葬身之地。直到慈溪去世后清廷才为这位爱国将领平反昭雪,只是马吉芬已经不在人世。

这也可以证明,慈禧为了甩锅,想尽了各种理由,就比如这部电影中,刘步蟾的形象被描述成贪生怕死、胆小如鼠的丑角!

这场海战以及后面一系列的耻辱战争,腐败的清廷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统治者将锅甩给洋人也好,前线将士也罢,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结语:

近日,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牵头,对沉没在海底百年之久的“靖远号”进行打捞清理。从发现的残骸中,专家找到了当年从洋人那里进口的几枚炮弹,经过考古再次证明炮弹里没有掺沙子,而是“靖远号”沉没地太快了,炮弹根本就来不及打完。

历史的真相就此浮出水面,只是在那个昏暗的年代里,英雄注定将以悲情的笔调注解自己的苦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