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曾经一定也遇到过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最后能陪我们一直走下去的却总是寥寥无几,甚至逐渐分道扬镳也是有的。
青年毛主席也是如此,在青少年时期,他也拥有过夜晚一起谈心的朋友,他们都有同样炽热的理想,都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
但在当时群龙无首、没有主心骨和主导思想的中国,每一位有志之士都在寻找着自己认为能够挽救中国的方案,在寻寻觅觅中,有的人不免走上错误道路。毛主席和他的这位朋友也是如此,最终由于理念不和,甚至晚年都不复相见。

这位朋友就是萧子升, 1894年出生于湖南湘乡。萧子升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在年少时,萧子升跟随父亲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在这里认识了大他一岁的毛主席。1911年萧子升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毛主席此前受辛亥革命的感召,退学入伍,再次入学第一师范时已经是1913年,成为了比萧子升的“学弟”。但小时候的相遇和共同炽热的理想让他们二人的友谊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迅速升华。
萧子升和毛主席的另一段缘分来自于他们共同的老师杨昌济先生。杨昌济先生门下有三位著名的品学兼优、志趣相投的学生,分别是毛主席、萧子升和蔡和森,当时人们都称他们为“湘江三友”。

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中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试想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
但在当时各种思想流派争相涌入中国,大家都在迷茫探索之时,在未来走上不一样的道路从而渐行渐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大批中国青年为了寻求救国真理,纷纷有组织地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萧子升也在这一批勤工俭学的学生名单之中。毛主席却因种种原因留在了国内。
在法国的日子里,萧子升信仰逐渐发生了变化。当时他信奉无政府主义,想通过温和的改良,尤其是教育从而一点一点的去除旧社会的顽疴旧疾。

但毛主席的信仰却没有和萧子升一致。当时的湖南主事者叫张敬尧,此人残暴贪婪,在他主政期间湖南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终于惹得天怒人怨,湖南人民发起了“驱张运动”,提出“湘事还之湘人”的口号,毛主席也参与了这次运动。
但这次运动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这让毛主席认识到,光靠现在腐朽的国家机器进行一点一点温和改良是完全行不通的,必须自下而上发起一场暴风雨式的革命,才能挽救中国。从此他坚定不移地倒向了马列主义。
毛主席和萧子升曾数次长谈,每一次的结果都不容乐观,萧子升仍然坚定地选择无政府主义,最后在国民党政府任职。昔日的好友成了对立政党的两方,何尝不令人惋惜?
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败退台湾,毛主席惦念着昔日好友,仍想请他回到大陆来。但萧子升对国民党忠心不二,最终拒绝了毛主席的邀请。此后便长居国外从事教育事业。

1976年,萧子升意外因病去世,享年82岁。在他生前留下的一份遗嘱中写道,希望将自己的骨灰运回湖南湘乡。
每一个人都是时代中的一粒灰,个人的命运终究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紧紧相连。萧子升年少时与毛主席的同窗之谊令人感叹,这一对好友的结局也实在令人惋惜。
萧子升与毛主席同一年去世,死后骨灰仍然希望运回湖南故乡,或许萧子升还是渴望叶落归根,还是怀念那一段同窗时光。也许在另一个世界,他和毛主席依旧是当年那两个笑谈天地的清朗少年,阳光透过树影,仍然勾勒出了他们清秀的脸庞。